浅谈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015-05-30 07:22王雪力
关键词:城市热岛热岛环流

王雪力

【摘要】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2003年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表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当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学科进行,因此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问题研究”栏目——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为例,通过分析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究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76-02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心理学家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而“问题解决”就是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扫除障碍,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该“问题研究”栏目设置的问题是为什么市区温度比郊区高,这属于界定不良的问题。教材中通过“讨论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变式,把该问题变成了结构良好的问题。那么,问题的原始状态就是城市热岛效应,目标状态就是采取哪些措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问题解决要将原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中间必须经过各种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称为问题空间。该问题需要经过的问题空间有什么是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热岛环流产生的影响。

二、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则将问题解决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是:1.发现问题与机会(identify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2.界定目标与表征问题(define goals and represent the problem);3.探索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explore possible strategies);4.预期结果并实施策略(anticipate outcomes and act);5.回顾与学习(look back and learn)。布兰斯福特和斯坦取这五个阶段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组成了缩略词IDEAL,因而这一问题解决的阶段又称IDEAL模型。

本文根据问题解决的IDEAL模型,探究该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地理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活动都始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地理问题,才会有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对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首先询问久居城市的同学来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夏季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启发学生,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由此学生就发现了地理问题。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征问题

问题表征就是在心里将问题中的相关的概念、原理、图式整合成连贯一致的结构来理解问题,又叫问题理解。如果我们对该问题形成了适当的表征,则问题可能变得很容易解决。对于该地理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其次是要找到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性知识“热力环流”,即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最后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推测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根据热岛环流的图式猜想它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我们就用相关的概念、原理、图式对这一问题形成了恰当的表征。

3.探索解决策略

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尝试各种途径来寻求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一般而言,该阶段有两类方法可供学生选择,一类是算法,另一类是启发式。算法明确具体地指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步骤,照这个步骤走下去,问题就能够解决。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栏目提出的研究思路如下:

图1 问题解决思路

因此,对于该问题研究我们采用算法的问题解决策略。

4.执行问题解决策略

经过对地理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而建构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后,接下来就要执行这一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1)认识城市热岛效应

第一步,学生要描述图中气温曲线分布特点。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第二步,学生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2)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城市和郊区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下垫面的性质,通过让学生比较市区景观图和郊区景观图,学生得出结论: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郊区的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散失热量较慢,因而其温度要高于郊区的下垫面。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会想到的因素有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燃烧各种燃料,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等。

(3)讨论城市热岛环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由于市区近地面的气温高,气压相对较低,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高空的空气流向郊区;而郊区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的空气流向市区,这样就形成了城市热岛环流。

推测城市热岛环流产生的影响。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造成二次污染,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4)提出建议

学生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要针对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措施。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造下垫面的性质;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所产生的能源浪费产生的热量;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可适当增加城市内的水体面积,起到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将高耗能的工业转移到市郊,减少工业活动对城市热量的增加。

5.对问题解决的回顾与总结

执行过问题解决策略,得到一定的结果,并不意味着问题解决过程的结束,接下来就是对问题的回顾和总结。一是对目标进行评价,二是对整个问题过程的回顾。该“问题研究”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探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热岛环流,然后说出如何避免这种影响;最后,学生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从回顾中总结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程序,对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十分关键。

三、培养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解决地理问题,增强知识的迁移性。

(2)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提高问题表征能力。问题的表征涉及语言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图,这有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恰当地表征问题。

(4)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由于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很大的内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然后对其进行评论,在教师的评论中学生得到反馈和纠正。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近年来高考中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加强,越来越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师可以按照问题解决的IDEAL模型,逐步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30-249.

[2]刘金龙.例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0(10).

[3]葛建祖.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研究[J].学周刊,2013(8).

[4]于蓉.基于问题解决的地理教学内容组织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3).

猜你喜欢
城市热岛热岛环流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分析
死海不“死”等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热热岛真是个好地方
谜底大揭秘
基于WRF模式的成都地区热岛效应的模拟研究
探讨传统机房局部热岛解决方案
两相坐标系下MMC环流抑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