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军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应用”为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具有现时性、应用性和复合性。因此,重构知识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就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的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训练体系。通过实例介绍教材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从而保证教学的实时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工程应用人才 课程体系 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65-02
一、前言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的“精英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应用能力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就是应用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要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从历史来看,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基本上沿用的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把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具有现时性、应用性和复合性。因此,重构知识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就显得十分重要。
沈阳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专业于2013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结合本专业近两年改革情况,介绍一下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思路与做法。
二、构建知识体系
(一)理论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体系改革主要将厚基础、重理论改为宽基础、重应用,具体体现为课程体系完整,课程内容够用为度、实用优先。
理论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
学科基础知识平台包含四个模块:电子技术基础模块、机械工程技术模块、电气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和嵌入式技术模块。
专业知识平台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两部分。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课程划分成信息获取系列、信息处理系列、信息传输系列和信息利用系列四个系列课。专业知识的课程是根据本专业特色而设置的,是面向社会,立足岗位的具体体现。本专业目前设置两个专业方向:新能源应用测控技术方向和智能仪器检测技术方向。
(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程训练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将实践环节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工程基础实践训练。这一阶段目的是打造学生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学科基础实践训练。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电子技术应用以及嵌入式应用技术工程能力。第三层次,专业基础实践训练。这一阶段是为了培养学生测控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第四层次,专业工程实践训练。这一阶段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面向岗位能力。第五层次,能力扩展实践训练。该层次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包含创新意识培养、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能力训练三部分。
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实践训练到实践考核等。例如,通过早期工程对象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将其后所学的课程、知识在工程对象中找到它们的应用位置,从而逐渐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基础实践、专业基础训练、研究方法训练等各个环节。
三、改革课程内容及形式
(一)教材
“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选用教材应该是与其培养目标相吻合。
1.编写适用于本专业的专业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专业要紧密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即专业方向的设置要满足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因此与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模块势必要不断增加新的课程内容,但满足经济发展新课程的专业课程很难找到现成的教材。比如,我们专业开设的“太阳能应用检测与控制技术”课程就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太阳能应用检测与控制技术》教材。该教材从太阳辐射、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系统组件、蓄电池、LED、太阳能集热器等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到太阳能并网、逆变、最大功率跟踪和阳光跟踪等控制技术,给予了全面的论述与分析,满足了该课程的需求。
2.改革传统模式的教材
传统的教材大都适合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不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它们的特点是,理论体系严谨、完整,而应用性不够。在教材模式改革方面,以“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进行尝试。我们编写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传感器技术实用教程》。
首先,该教材在组织形式上,改变传统的按照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而是根据被测对象进行传感器的分类。这样分类有两点好处,其一是学生容易根据被测对象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另一点是在教学中容易归纳和比较不同传感器在测量同一个被测对象过程中,各自所具有的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这样,学生对传感器的理解和掌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学生实际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原则是传感器原理上以够用为度,重点强化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教材重点强化各种传感器的外部特性、主要参数、接口方式以及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使学过本教材的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传感器的选择方法、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电路的设计方法。
最后,在实验项目设计中,增加工程实践性项目,例如在环形生产线和转子实验台等工程微缩实验设备上进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传感器本身的使用方法,还了解了利用传感器构成检测系统的方法。
(二)更新课程内容,满足先进性和实用性
整合课程是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应以实践应用为原则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的距离。
“单片机原理”和“DSP原理及应用”课程都是工具性的课程,在该类课程内容改革中,要满足其先进性和实用性。绝大多数的高校“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材都是讲述传统的8031单片机,目前此类单片机在实际应用中基本上已经被淘汰。我们选择了C8051F系列单片机作为教材,同时购进了与之配套的相关实验设备。该系列单片机属于SOC,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就可以利用单片机进行设计,上手快。对“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TMS320C54X系列为TMS320C28X系列,解决了现时性和应用性问题。
四、结束语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观念、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及形式,以培养具有掌握应用性知识,具有复合能力(包括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应用领域的革新能力等)的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2] 施于庆,管爱枝,祝邦文,等.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3] 陆靖,蔡达峰.全面推进学分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9).
[4] 陈伏琴.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未来与发展,2000(4).
[5] 廖克玲.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惠州大学学报,2000(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