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德鲁·吉利斯的《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是关于交替传译笔记实践研究的实践性用书,以“结构是交替传译笔记的灵魂”为理念,就如何建立一套缜密、一致的交替传译笔记系统介绍了简单可行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
【关键词】交替传译笔记 结构 技巧 评介
欧盟译员安德鲁·吉利斯(Andrew Gillies)撰写的《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Note-taking for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A Short Course)是关于交替传译笔记的实践性用书,于 2005年由英国圣 · 杰罗姆公司首次出版,2009年 10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作为外教社翻译硕士专业 (MTI)系列教材口译实践指南从书中的一本,填补了国内口译笔记实践研究原版参考书的空白。
本书基于吉利斯做为欧盟译员的实战经验,以“结构是交传笔记的灵魂”为理念,系统地介绍了交传口译笔记的方法,旨在帮助口译学员、口译初学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一套稳定、易学、开放、有效的交替传译笔记系统。
一、主要内容
1.基本技巧,步步为赢。第一部分由引言和技巧两个模块构成。引言部分奠定了本书的编排设计理念,即 “笔记是对演讲者话语进行的全面而准确的分析,结构乃是交传笔记的灵魂”。交传笔记是展现译员对源语话语分析的视觉表现,译员应培养宏观思维、学会辨识话语的骨架结构。但交替传译涉及复杂的认知机制,口译学员在接收阶段往往有处理超负荷的情况,常陷入“暂时失聪”的困境。而“自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根本途径,因为笔记是一项“机械活儿”,通过大量的演练,可以实现自动化和内化。
技巧模块按交替笔记的工作机制分阶段介绍口译笔记系统。每一章节涵盖一个基本步骤或技巧,共8个单元(技巧)。第一、二、三章不涉及口译的产出环节。第一章从宏观角度阐述了话语分析对译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以帮助译员立体地组织和记忆信息。第二章是意义的辨识和划分,主要关注“记什么”这一问题。交替传译中的意义(idea)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指“who did what to who”,由Subject-Verb-Object 构成。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握由SVO承载的的核心信息;第二种用法指概念(concepts),即词语或表达法的内在意义,而非该词或表达法本身。第三单元介绍了笔记的宏观布局:水平线用于分割不同的SVO意群单位,防止逻辑混乱;对角线布局按左上右下的布局依次记录SVO结构中的各个成份,体现句子内部的层次关系。 第四、五、六、七、八单元分别介绍了交传笔记的五大技巧。第四章关注话语中的连结(links)。对译员有用的是意义间的连结关系(包括显性连结和隐形连结),它们不同于“连结语”,也不同于用来标识这些关系的“关联词”,学会把握意义间的连接,就能获得更多的的信息,因此连结与意义同等重要。第五章介绍了体现意义的不同层级(hierarchies of values)的笔记技巧,迅速直观地辅助口译产出环节。“纵向法”(verticality)用于体现各意群中具有并列关系或具有同等价值的信息或内容,也用于对齐记录跨意群中相同的成份,避免重复记录。“移值法”(shifting values)按照笔记“左重右轻”的横向布局原则,通过左移信息突显其在话语中的特殊重要意义。“括号法”(brackets)用于记录从属信息或二级信息,以区别SVO体现的核心信息。第六章“符号”。符号应用来记录反复或频繁出现的概念,一个符号应代表一组同义词或表达方式,符号也应是有机的,即一个符号可以衍变出一系列符号。符号有助于摆脱听到的话语的外在形式,也有助于在产出环节避免原语干扰。第七章“记忆提示”主要讲解如何精减笔记内容,但少记或不记应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知识背景,量力而行。第八章“记什么”是对第一部分所有章节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强调交传笔记中应记录基本信息。
2.技巧拓展,微调提高。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拓展,尽管这一章节所介绍的方法并不是建立交传笔记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介绍了12个微调提高笔记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建议,如缩略单词的原则、如何处理从句、如何辨识隐形连结等等,值得参考和借鉴。
3.范例评注,资源推介。第三部分收集整理了书中使用过的发言稿原文和配有评注的笔记范例、第一部分的练习参考、书中所用实例的相关信息以及资源推介。
二、评价与反思
1.定位明确,实用性强。做为一本实践性用书,本书一开始就区分了理论与实践,面向口译学员、口译初学者。本书新颖之处就是集各家之长,综合了交替传译笔记研究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又不乏创新。另外,本书避开了笔记认知学层面的学术争论,技巧的讲解和练习设计均基于职业译员的实践经验,关注口译学员在笔记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这种“技能的分解训练”方法能培养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口译技能意识,掌握口译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单项任务的处理能力(徐翰,2011:71)。
2.循序渐进,系统科学。循序渐进是本书编排设计的另一特色,贯穿笔记技巧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非常适合课堂教学和自学。首先,在具体引入和操练各技巧之前,作者侧重口译听辨理解过程的“辨”,强调宏观思维的重要性。其次,为解决口译初学者不能很好解决听与记的矛盾,书中的训练从文本稿件笔记训练(第一章至第四章)逐步过渡到话语笔记训练,强化过滤信息的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口译学员在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边记边分析。另外,每个章节讲解一个关键技巧,按交替传译程序和过程模式逐步引入。各技巧编排的先后实际上完整地体现了交传笔记的习得机制,符合笔记训练应该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的特点(刘和平,2001:49)。
3.自下而上,重点突出。“结构”是本书进行编排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首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话语分析入手,指出话语结构和笔记记录的双向关系:笔记应直观复现原语信息的横向与纵向的逻辑层次和各信息点的逻辑关系,输出的译语结构应比原发言者更加清晰严谨。因此,笔记技巧的引入和介绍从宏观逐步过渡到微观,均围绕“结构是交传笔记的灵魂”这一基本理念。
三、评价与反思
笔记是交替传译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能缓解口译员短时记忆的负担、激发口译员对源语信息主动分析。因此,20世纪早期交替传译发展形成一项职业的几十年里,译员的笔记技能一直是大量实证研究和口译教学研究的主题。口译笔记技能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既能激发兴趣、又利于自主训练的高质量实践教材。Machová(2012)对20名斯洛伐克口译员的笔记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若译员关于口译笔记的文献读得越多,那么他们的笔记就会更纵向垂直、也越能在笔记实践中应用相关理论推荐的基本技巧、使用更多的笔记符号。但是,在国内口译笔记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众多口译教材笔记内容严重缺失、口译课程中职业笔记训练严重缺席(温年芳,2008:43)。国内以交传笔记技能为主线的口译教材较少(如刘敏华,2008,吴钟明,2008;朱巧连,2009);有些教材穿插介绍了一些笔记技能,但在内容的编排上未能遵照口译的认知规律,设计不够系统科学,因此教学重心不够突出。国外关于交传笔记比较有响力的教材和著作相对较多(如Rozan,1956; Ilg,1996;琼斯,2008),但以英语写成、系统科学、通俗易懂、适合中国读者(尤其是口译学员、口译初学者)的实践性用书较少。
本书推荐的笔记系统开放灵活,其核心理念和技巧(如自上而下、从左往右的线性布局,效率和经济原则等)不受语言差异的影响,学习者可对其进行加工和改良,逐步建立一套自成体系的笔记系统。
参考文献:
[1]Machová,L?dia.The Link Between the Amount of Known Literature on Note-Taking and the Form of Ones Own Note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DB/OL].(2012)[2015-02-3].http://www.academia.edu/Documents/in/Interpreter_Training.
[2]Rozan,Jean-Fran?ois.(1956).La prise de notes en interprétation consécutive.Geneva:Georg;ed.by Andrew Gillies and Bartosz Waliczek as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Cracow:Tertium,2002.
[3]波赫哈克.口译研究概论[M].仲伟合,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吉利斯.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殷艳,女,1977,四川自贡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翻译、国际民航法、口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