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骋远
《辞海》中对杂文的解释为——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节俭意识与道德行为》(以下简称《节》)是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周领顺教授于2014年10月31日刊登在美国Dallas Chinese News上的文章,该文正属于这一范畴。
《节》文由“节俭”一词展开,从古到今对社会生活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进行了抨击和反思。该文善于运用引用、对比、反语等修辞,篇幅短小,文理脉络井然,道出了现代人应将节俭意识纳入到自己道德行为的一部分,从而收获完美的人生。
本文拟从党争胜提出的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出发,结合刘宓庆、章艳所著的《翻译美学理论》一书来分析《节》一文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问题。
党争胜(在《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文中指出: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党认为一切翻译的审美再现都集中于三个问题——在语言层面上如何模仿原文中的各种形式美、在文化层面上如何保留原文民族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在艺术层面上原文中内容与形式间的统一关系如何再造。在对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审美的一段议论进行阐释后,党认为译者可以依循三条基本原则来提高译文的审美效果:象似原则——艺术模仿的原则、创作原则——艺术创作的原则、优化原则——艺术至美的原则。
一、象似性翻译观下的杂文英译
语言象似性(iconicity)属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象似性理论同样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尤其对中国语言中特有的成语和诗歌的英译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他照样有理由挥金如土:“烧钱”一如既往
...they could be as profligate as ever,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A seed is planted deep in spring//With myriad grains reaped in autumn”(许渊冲)
“The cob of corn sown in springtime yields a hundredfold in autumn”(网络译文)
例1中的“挥金如土”的英译便成了“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属于语际间的部分象似性。然而如“乘热打铁”的英译有固定的表达“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便是全等象似性了。例(2)呈现了诗歌英译的两个版本,不难发现许的译文在诗歌的形态、结构、节奏上符合所谓的象似原则,而第二个译文版本则完全丢失了原诗特有的美感特征。
二、杂文英译过程中的再创造
苏联著名作家、翻译理论家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认为翻译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他把翻译比作表演艺术,认为两者都是基于一定原本之上的创造性工作(谭载喜 2010)。著名学者许钧教授也认为,好的文学翻译不是原作的翻版,而是原作的再生。它赋予原作以新的面貌,新的活力,新的生命,使其以新的形式与姿态,面对新的文化与读者 (许钧 2003)。《节》原文登载在美国Dallas Chinese News上,对其英译应该充分考虑到英文的可读性,切勿一味忠实于原文,陷入亦步亦趋的境地。下面的例句表明译者为了加强句子间的逻辑关联性、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对译文进行了一定的再创造,从而使译文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1.从珍惜粮食、节约水、电等物质的层面倡导节俭对于什么样的人群可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呢?
If frugality was to be advoc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zing food,water or electricity as material resources,how could it achieve a desirable educational purpose for the public?
2.“粒粒皆辛苦”者,广义上讲应指所有劳动者。/ “粒粒皆辛苦”吗?
Broadly speaking,the industrious population as a term should denote the entire working class.Is their remuneration justified by their work?
3.对于消费者,“粒粒”不再是农民的粮食,而是自己所付出的劳动,这叫“等价交换”。
From the consumers point of view,this is an “exchange at equal value”,in which grains,when transferred in ownership from farmers,are what is acquired as a result of their own work.
三、杂文英译过程中的优化原则
优化原则,是追求艺术至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不禁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在于‘化”,结合钱自己的分析,“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持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指导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得根据译入语的习惯对译文进行一定的优化,遣词造句乃至语序都可以进行调整,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所谓的最高理想。
1.而对于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获得不义之财者,节俭如浮云,因为他们早失做人的底线。
for those who have accumulated wealth by resort to ill-gotten means,their baseness knows no bounds,and the appeal for frugality would definitely fall on deaf ear.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At noon they hoe up weeds / their sweat drips on the soil / Who knows the rice that feeds / Is the fruit of hard toil?
3.有权而从不行使“浪费”权利者,有钱而从不挥霍无度者,甚至将己之钱财献给公益事业者,时有所闻。
It is far from rare to hear about those who are in the position of power but never abused their convenient access to extravagance,or those who are in possession of affluence but always remain on guard against prodigality while being generous in charitable donations.
例1和例3中英译过程中对从语序层面对译文进行了优化,这种调整显然符合译入语读者群体的表达习惯,重现了原文说理的严谨之美。例2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经典诗歌,汉语音节具备音、形、意统一的特点,而英语是形态语言,英语的“形”并不能承载意义。然而,不少英美现代诗人开始关注“音、形、意”的三个维度的美。译者在处理中国古诗的英译时,采用了尾韵,再现了原诗的语音美/听觉美。遗憾的是“盘中餐”这一汉语诗歌中特有的意象,在英译中没有再现其视觉美,毕竟诗歌难译,保持原诗的形神皆备更是难上加难,至善至美或者彻底、完全的“化”只是一个理想境界,但也是每一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永恒不变的追求。
四、译后话
综上所述,在杂文英译中,要获得翻译审美再现效果的最大化,译者可以遵循象似、创作、优化三个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模仿、再创和优化。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审美习惯,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31):96-100.
[2]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许钧.翻译价值简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5]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