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摘 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了解社会变化、开拓眼界、锻炼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有助于增长学生知识储备量,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本文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感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74
《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会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可见其必要性。但是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阅读方法,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质量是每位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将阅读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不再是学习的负担;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汲取知识、收获快乐。学生将阅读作为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语文也知识不断得到扩充,语文素养也就不断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对作者写作意图进行猜测等,当学生看到文章题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题目进行发问,或者构想作者可能会怎样写作,当学生带着满腔疑问时,必然会激发学生阅读文章内容,一探究竟的兴趣。在学生阅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亦然可以围绕文章中心主旨不断抛出问题,巧妙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层层深入,从而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动力。学生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都是充满期待和乐趣的,让学生觉得阅读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痛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必不可少的。学生应该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等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学生应该做到的是专心阅读,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章。其次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然后是让学生习惯用笔去标注出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或段落,还可以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对这些进行简单的赏析或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最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作者所流露的情感。
三、鼓励学生诵读课文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笔者看来,应该从诵读课文开始。叶圣陶曾说过这样的话:“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办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诵读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悟”四大感官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诵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老师简单讲解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初步认识之后,首先要求学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诵读课文,过程中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表达清晰、声音洪亮。其次,让学生带有节奏、带有情感、带有目的地诵读课文,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例如:在《春的消息》这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有的学生读出了欣喜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疑问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得意的语气……不同的语气表现了学生对于这段话不同的感受与不同的关注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抒发自己的情感,追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诵读课文的过程不是机械重复的过程,每一次的诵读都要求读者带有目的去进行诵读。首先,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诵读该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醒学生诵读的注意事项,留意课文中应该注意的点。第一步是扫清障碍。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找出不会的字、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这些生字词,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并且能准确把握其读音。第二步是读懂大意。要求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大致了解文章大意,明确作者大概所要表达的主旨内容。第三步是寻找重点段落。要求学生留心重点段落,把握文章结构划分。第四步是把握词句。要求学生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的表达效果,体会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巧妙运用。第五步是把握情感。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后,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明确作者真正内在的写作意图。结合以上五个步骤,有助于学生充分体会到诵读课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四、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探索,从而得到对文章内容的领悟。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多番筛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精品佳作,每一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细细斟酌文章中的美词、佳句、好段。如《荷花》一文中的段落:“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得。”阅读到此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荷花盛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象荷花未开时、刚开时、全开时的模样,想象满池荷花竞相开放的千姿百态,想象数量繁多、长势旺盛的荷叶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话进行赏析:作者将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形象生动地凸显出荷叶绿、大、多的特点,挤挤挨挨一词更是描绘出荷叶数量繁多的情景。而荷花却从这些密密层层的荷叶中“冒”了出来,而不是在荷叶中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然而接下来的排比句,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荷花盛开的画面。此排比句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了荷花未开、刚开、全开时三种不同的生长状态,还用“嫩黄色”、“饱胀”等词写出了荷花的颜色、状态,使一朵朵荷花的努力生长、开放的形象跃然纸上。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在熟悉文章的前提下,感悟文章,才能使学生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