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祯
【摘要】不同于只在血亲姻亲中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语,由于每个人承担了多元化的社会角色,社交称谓语的应用范围较广且更灵活。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称谓语进行定义及分类,列举并对比英汉双语中常见的社交称谓语,继而列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对比分析 社交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
一、 概念厘定及分类
称谓语在实际的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也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对称谓语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由于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不同,在对繁杂的称谓语进行归总分类的时候中西方学者也各执一词。
1.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然而英国语言学家法索尔德曾这样简单定义称谓语:称谓语即当交际进行时说话者所用来定名对方的词语(Fasold,2000)。对这两个定义进行比较可发现后者并未考虑到说话者身份地位等因素对称谓语的影响;而前者更有深度地规定了称谓语。但是无论由哪个定义入手来理解称谓语都能得出相似的认识:首先,说话者一般通过叫对方的名字或其他有标示性的代号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而会话得以顺利开始,不会在交际对象上产生谬误。第二,如若用“嘿”等词开始交流,可能会致使听话者不快,因为不顾忌会话双方身份关系就唐突使用诸词则是不礼貌的表现。
由于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元角色,且会话双方关系也因语境变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根据说话者有无血缘关系,称谓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交称)谓语。这样的分类不无道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就倾向于区分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同样适用于称谓语的分类上。血亲姻亲的家庭关系决定了亲属称谓语不会像社交称谓语一样富于变化又难以预测。此外,社会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到社交称谓语的应用。
2.社交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社交称谓语,对于社交称谓语的定义及分类要单独细究一番。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对彼此的社会身份的认证及对他人印象的塑造。因此,社交称谓语在维系人际关系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正如上文所及,社交称谓语相对庞杂,需要分类。一般来说,西方学界在划分社交称谓语的种类时采用的是布朗和福特在1964年提出的分类模式,他们把社交称谓语分为五大类:交际称谓语、关系称谓语、职衔称谓语、恭敬称谓语、姓名称谓语。而在中国,众多学者将社交称谓语更细致的分为八类,囊括上述五种后又新添加了零称呼、拟亲属称呼、通称这三项类别。由于本文试图对比分析中西方称呼语系统从而发掘在其掩盖之下文化价值观差异,因而选择了中西差别最大的四种分类进行论述。
二、 中英称谓语系统的差别
萨莫瓦尔(2011)认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多种多样又互相交织。所以个人的社交称谓语也变化不定。也正是由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疏忽,无效交际接踵而至。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称谓语系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1.姓名称谓。虽然使用姓名来称呼听话人在英汉语中都很常见,但在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从姓名构成上看,汉语中的姓名姓在名前;而英语中姓名通常按名、中间名、姓来排列的。其次从适用范围上看,汉语中互相直呼姓名的范围相对较窄,仅出现在同辈之间;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也常常采用这种称呼模式。而英语姓名称谓使用之广,涵盖了上述情形之外,同时也适用于称呼长辈、上级和刚认识的人。第三,从单称姓或名来看。汉语中一般在称呼某人名字时往往用全称,而单称名与说话双方熟悉程度有关。英语中,除了在某些正式严肃的场合或者是出于特殊的目的,英语中很少用全称形式。且单称名与说话双方身份并无关系。
2.职衔称谓。职衔称谓又可以分为职业称谓和头衔称谓。职业称谓与人职业相关。汉语中职业称谓使用程度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具体的职业都可用来称谓他人。常用的有老师、医生、大夫、律师、警察等。职业称谓的具体使用方法是通过在其前面加姓氏以具体指称,如:王老师,刘大夫。英语中职业称谓并不常见,加姓氏使用仅适用于神父、主教等宗教类的职业、而某些服务性行业,如称呼侍者、司机时,一般直接称呼而不使用姓氏。
头衔称呼即以人的职务相称。汉语中头衔称呼应用范围极广,其中主要包括大小行政部门、军队系统、教育界等领域。上至主席、部长,下至班长、队长,一般来说称呼的方式就是职务前加姓氏。相比而言,英语中的头衔称谓却很有限,涉及学术界,皇族。在学术界,如若有职称的人 “Dr.”,“Professor.”,被称为“Mr.”(先生),则视为含有鄙视被称呼者之意。而称呼皇族也多用头衔称谓,如 “Queen Elisabeth (伊丽莎白女王) ”等。
3.恭敬称谓。恭敬称谓是社交时说话人对受话人所使用的一种尊敬称呼。汉语恭敬称谓基本上是姓名前后加“老”字,如:老李、赵老、冰心老人等。此外,从西方传来的通称也可作敬称,如先生、女士等。英语中若想恭敬称呼某人,即把通称Mr./Ms.改为Sir(先生)、Lady(女士),且独立使用。而Lord(勋爵)、Excellency(阁下)等称谓语则一般用来指称不同位份的贵族。
4.拟亲属称谓。前文强调本文着重介绍社会称谓语,但汉文化习惯于将亲属称谓引入社交场合来称呼非亲属,即拟亲属称谓。汉语中拟亲属称呼的使用非常普遍。无论相识与否,人们经常“称兄道弟”把陌生人称为叔叔阿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方面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想和对方拉近关系的意愿。英语中也存在少量类似的拟亲属称谓。Uncle(叔叔)、aunt(阿姨)多用于孩子称呼父母的朋友以表示亲近。但称谓陌生人时则不会考虑双方年龄差别,只用通称或敬称。在西方社会里,只是在基督教徒中才会有兄弟姐妹等称呼。这是因为教徒们认为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而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是亲兄弟间也很少“称兄道弟”。
三、 中英社交称谓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1.直接原因。根据《社会语言学》所说,左右人们选择社交称谓语的因素基本如下:特定语境;双方社会地位、年龄、种族的差异;性别、职业、亲属关系的不同(侯旭,2010)。经本文第三部分的称谓语具体对比可看出这些因素造成了语用差异。
2.根本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 VS.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则是个人主义文化。在社会称谓语中也有很深的体现。首先,不同的姓名排序就能体现出中国人对氏族这一基本集体的归属感;而西方习惯单称名的做法其实是鼓励体现个性的体现。其次,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下一家”的思想,即集体主义家庭观。而西方连核心家庭内部都较少使用亲属称谓语,说明了西方个人至上的观念,宗族与个人关系并不紧密。
中国的高权势距离文化 VS.西方的低权势距离文化
高低权势距离同样在社会称谓系统中影响深远。首先就职衔称谓的应用范围来说,高权势距离的中国文化远广于低权势距离的西方文化。人们为了表示尊敬,选择更礼貌的称呼方式。这样的称谓语体系使权势高者有受尊敬之感,而权势低者也能凭借礼貌与“关系”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年老者辈分高,用恭敬称谓尊称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合情合理。而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所以人们没有必要用职衔称谓或恭敬称谓体现尊卑以维系社交,反而地位高的政客要弱化头衔以博取民心。类似“老李”的称谓在西方带有歧视色彩。一种文化是可能存在对立的价值观的。西方对服务员等的职业称呼着实体现了低权势距离文化其实也是相对的。在号称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中职业歧视现象也并非绝迹。
四、 结论
综上论述比较,我们发现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方方面面。深析两种社会交际语的差异更能发现其文化烙印无法忽视。因此,随着中西方国家的交际越来越频繁,对不同语言的称谓文化进行比较也越来越重要。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Fasold,R.2000.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L.A.(2011).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侯旭.社会语言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