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芬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作为一线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因而这条生命线能否得以延续,最大程度地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用我们的真情演绎课文内涵,提升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材,重视教前准备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反之,如果教师摸不透教材的重点,那么会出现反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在语文教学中缺少了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在這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每每遇到一篇新的课文,我总是要自己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学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标明。这样做就方便在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上,什么形式去上,我们很难用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我们确信一点,就是“无论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最有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现在农村小学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相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三、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加学习效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提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 (2)注意观察比较。 (3)组织汇报讨论。 (4)开展课外实践。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总之,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四、把握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每个人敞开思想的大门,暴露每个人思维的过程,相互启发,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想出新的解决办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断的试验,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从而最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