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助型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2015-05-30 07:58江晨晖项建国周云沙玲
关键词:电子图书特色化网络平台

江晨晖 项建国 周云 沙玲

【摘要】实体图书馆势必朝着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相匹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结合专业和课程学习甄选更多更好的优质图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将优秀图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为学生量身订做“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立足于教学,忠实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并为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好的辅助方式,不失为一种全新大胆的尝试。

【中图分类号】G2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8-03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价格的“白菜化”,Wi-Fi信号的铺天盖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离线时间”之分,只要愿意,便可几乎全天候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在线会议、在线办公等网络服务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年轻的90后学子们更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更多更好地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势必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和便捷性。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远程教学等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普遍存在使用率不高、图书借阅量偏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感觉图书馆借阅手续复杂,经常丢失借阅的书籍,馆藏图书不符合自己的口味。由于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馆藏不可能均衡地满足每个专业的要求。学生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时往往感觉无所适从,总感觉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专业书籍用于辅导相关课程的学习。很多课程的教学仅仅围绕一两本教科书展开,致使学生对教科书的依赖性太强,知识的系统性、延展性和时新性存在很多缺陷,甚至导致教科书存在的谬误都无法查证。鉴于上述原因,实体图书馆势必朝着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相匹配的方向发展。因此,结合专业和课程学习甄选更多更好的优质图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将优秀图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为学生量身订做“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立足于教学,忠实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并为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好的辅助方式,不失为一种全新大胆的尝试。

2.实施途径

(1)构建特色化电子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现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骨干建设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作为理论依据,设置问卷对该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开展深入调查,针对高职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人士、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邀请他们召开研讨会,广泛收集信息和挖掘资源,拟构建并制定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图书选题既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相关,从而服务于课程教学,又要合乎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他们的阅读志趣、知识背景相匹配,尚应体现人文关怀和趣味性、启发性。因此,图书遴选指标应从图书所属知识能力范畴、与专业及课程的匹配度、可阅读性与难易程度、教益启发影响力、编著者及出版机构的权威性等方面进行设置,应同时包括定性指标和量化指标。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即可进行图书的遴选,选题范围应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图书,以当代中文书籍为主,初步库容量为3000~5000册。

(2)开发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迎合90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拟开发特色化电子图书综合阅览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应集便捷性、人机互动性、开放性、功能多样、界面友好等特征于一身。学生随时随地可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多种设备登陆该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图书的自由阅览,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自己的“网上书架”,下载、推荐或上传优秀图书,对阅读过的图书进行微评或写读后感,了解时下新书新锐作家,通过“文献传递”功能获取自己想找的图书。管理者(或教师)可随时发布通知公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答,对学生上传的电子图书进行遴选,维护和更新平台。

为了更好地“迎合课程教学需求、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育学科专业素养、延拓课外阅读视野”,电子图书网络平台拟设置多样化栏目,一方面监控、统计和考核学生的阅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更高层面则是如何交叉融合课程教学与电子图书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利用和依赖这一平台。

(3)运用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将上述电子图书资源库导入阅读平台即构成电子图书网络平台。将这一网络平台运用于课程教学,使之为教学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电子图书网络平台,查阅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从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不局限于上课所用的教科书。对教科书上没有介绍明白的内容、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教师没有讲述清楚的知识点,都可以无障碍地通过查阅电子图书得以解决,这比前往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要便捷容易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该网络平台可以借助现有各种技术手段对学生的阅览情况进行高效化统计和监控,例如安装摄像头、指纹扫描系统和在线时间监控程序;设置与阅读相关的人机互动环节和考核环节等都是可以尝试的。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电子图书网络平台并形成查阅参考图书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爱上电子图书网络平台,这些内容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后续研究的成果均可作为该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的升级依据。

(4)探索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

寻找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最佳途径,动态维护和完善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工具之一,是本研究课题的关键内容。设置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的初衷即是服务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阅读途径,通过阅读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如何将这一网络平台融入日常教学中,使之功能得以完美发挥?抑或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完善?这些问题都必须建立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和积累,才能发现问题和症结,然后设法解决。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式提升的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思考和尝试。

3.具体做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剖析研讨,结合学科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的特点构建图书遴选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精选图书并予以分门别类和数字化处理,从而形成特色化电子图书资源库。

其次,基于“迎合课程教学需求、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育学科专业素养、延拓课外阅读视野”的指导思想开发电子图书综合阅览网络平台,并将上述电子图书资源库导入该平台,形成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最后,将这一电子图书网络平台试用于该专业内各门课程的辅助教学,通过逐步的实践和积累,寻求运用该系统辅助课程教学的最佳方案,并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电子图书网络平台,以便最大效益地发挥其功能。

该图书平台至少应实现以下功能:

(1)在平台上传有专业书籍、综合类书籍和专业规范,资源总量在初期在1000册左右,后续会逐步增加,最终应该在5000册左右,采用PDF格式。

(2)系统要能自定义分类编目书籍,同时提供资源的更新功能。

(3)学生每次阅读完成后,给予记录,通过考核后可以记录学分。每次阅读时间要超过10分钟给予计时,否则时间不被记录,并需要重新获取手机验证码登录,并从头阅读。

(4)考核方式包括读书报告,试题等。如果是读书报告要能在系统内以及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检索重复率。(用维普的学术检测系统)

(5)教师能进入平台与学生讨论,主要是用文字方式,并进行网络指导,支持图片上传。

(6)平台有课程阅读体系与论文(项目)阅读体系。课程阅读是由教师制定阅读的书籍,学生必须完成这些书籍的阅读并提交作业。论文(项目)阅读,是给一个阅读的范围,关键字,要求阅读的数量,由学生自己搜索资料提供书目。完成论文。

(7)要监控学生的登陆信息,读书的时间长度,完成作业的情况,系统进行统计,方便后续的激励措施。

(8)能在线测试、提问与自主判卷或人工判卷。

4.实施成效

由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共性,导致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已无法解决教学效果差、质量低的弊病,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业内人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本研究课题以“电子图书”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基本对象,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其运用于辅助教学。由于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相比,具有更多优势,也更合乎新生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优秀图书资源,使学生能全天候地无障碍使用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

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将优秀图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为学生量身订做特色化电子图书网络平台,服务于教学,并为传统教学模式另谋出路,不失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下图更为直观地概括了本研究项目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1]关志英.三种西文电子图书系统的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34-39.

[2]李健.校园电子图书系统的构成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配,2003(8):4-5.

[3]宋罗盟.基于Web的全文检索电子图书系统的建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0):74-79.

[4]李玉琳,刘沧德.对三种电子图书系统的分析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7):154-158.

[5]张成昱,赵仪,邹荣,曾婷.中文电子图书系统开发和应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19-23.

[6]邵晋蓉,徐宁.对四大电子图书系统的比较分析及引进策略[J].图书馆建设,2003(6):37-39.

[7]黄纯艳.中文电子图书系统平台的遴选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5):79-82.

[8]王芳.电子图书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网络,2009(22):54-57.

[9]彭蕾,赵乃.国内最具影响的三种电子图书系统比较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6-7.

猜你喜欢
电子图书特色化网络平台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出版社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出版的价值链比较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
电子书是否会取代传统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