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之韵,赏“桥”之美

2015-05-30 10:48施琼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长桥吴冠中石桥

施琼洁

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虽然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中,但这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而只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文艺性散文。明确了《桥之美》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遵循“读事、读文、读人”三原则进行逐步解读。所谓“读事”,即如何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概括、梳理等方式将文章内容了然于心;“读文”即注意文章言语形式,品析文章语言,品析方法和角度都可丰富多样,提升对语言的感悟力;“读人”即了解文章背后的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写作风格,品味不同风格的文章带来的不同享受。

一、寻美——寻找桥之美的内涵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界最后一位学贯中西的泰斗级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教授美,创作美,传承美。《桥之美》正是他在引导读者如何理解画家眼中桥的美学效果,通俗讲就是桥美在何处。这所谓的美学效果是非常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颇为费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桥和周围环境构成的美的画面,但是说不清楚桥具体的美学作用。其实我们可以从吴冠中先生在文中写到的一句话切入理解——“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在这句话中,何谓构不成画面,在画家眼中构不成画面的必然是不够美的,反之,能构成美的画面的应该才是美的。如此一点通,我们就可以沿着“美的画面”这一切入点一一去文中寻找哪些桥能够与周围环境构成美的画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1)密密芦苇对照石桥 (2)细柳飘丝轻拂石桥 (3)水天一色(湖水苍茫)衬托长桥 (4)飞瀑流泉映衬风雨桥 (5)生活情调(场景)浓缩于画中桥 (6)倒影水波(浮萍)辉映小径尽头的小桥 (7)高山峡谷衬托索桥

这些桥都与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个美的画面,那这些桥在这不同环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个作用画家专业的术语就称为“形式作用”,即美学效果。品味这些不同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形式作用有不同的表现,有时桥起着“沟通”的作用,课文中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例;有时桥起着“联系”的作用,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为例;有时桥起着“对照”的作用,以密密芦苇中的乌镇石桥为例,等等。如此一来,我们在理解上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最终明白什么是画家眼中桥之美真正的内涵,即画家眼中的桥正是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交融。

二、赏美——赏析桥之美的语言

吴冠中先生不仅是为著名的画家,同时还是一位散文家。吴冠中先生在文中描绘了桥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个美的画面,不同的画面有不同的角度,如修辞手法、不同感官、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化用诗词、动静相衬、侧面烘托、叠词、文言韵味等等。我们选取几个美的画面进行赏析:

画面一: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本句采用拟人手法,作为苇丛它不会“发闷”,更不会做“深呼吸”,这是将人的感受投射到苇丛上,厚实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而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画面二: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晓风残月”是化用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强调了细枊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拂”这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出了早春柳条的摇曳之美,柳条的纤柔与石桥的坚硬,柳条的拂动与石桥的静默,柳条的绿意与石桥的苍茫,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之美。

画面三:湖水苍茫,水天一色, 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赏析:将长桥比作卧龙,赋予长桥以生命力,在苍茫湖水中,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似乎让整个环境都有了灵气和生命。

这样的语言不仅在引导读者领悟桥之美的内涵,更是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语言的盛筵。同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语言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不同于《桥之美》的语言优美而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也正是两篇文章不同文体的表现特征。

三、悟美——体悟桥之美的余味

小品文既然是作者将生活中的思考感悟传达给读者的一种文体,那么我们应该细细寻思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内涵的哲思。品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吴冠中先生告诉我们除了有形的桥构成的美的画面,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桥同样起到沟通、联系等作用,都是美好的。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同学们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班干部为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等等。

《吴冠中传》的作者翟墨说:“吴冠中不仅有一支多彩的画笔,而且有一支多思的文笔。”我们在品味文章韵味,赏析桥的美感之余,更应沿着吴冠中先生的足迹,多看、多思、多练,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长桥吴冠中石桥
村行
长桥黄昏
论碳审计主体
春江水暖
长桥卧波
悠悠水乡 七溪石桥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驾天作长桥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