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琳
摘 要:叶紫在三十年的左翼文坛中,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呈现了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残酷性,而且也呈现了对这种苦难和残酷的超越,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以革命和战斗的激情,呈现出激烈壮美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叶紫;悲壮性;革命信念;人物形象;情感渗透
一、悲壮性的精神根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叶紫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从此,叶紫与政治发生了关系。叶紫投笔从戎,在战场上,多次受到重伤,险些丧命。这种凄惨的军队生涯,使他认清了国民党军队的罪恶。鲁迅说:“作者原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经历。”这种非凡的经历,这种异于常人的人生体验,为他以后的创作做了准备。1936年,叶紫加入左联。叶紫的文学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只要求能够老老实实的攀住时代的轮子向前进,冲到时代的核心中去”。叶紫也广泛涉猎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苏俄文学,并与苏俄文学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叶紫说:“我只是老老实实的想把我浑身的创痛和所见到的人类的不平,逐一的描画出来,想把我内心中的郁积统统发泄的干干净净”。叶紫的这种文学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给人以真实饱满之感。叶紫的小说再现了阶级压迫的血腥事实,歌颂了农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虽然斗争失败,但给人们留下了希望,洋溢着乐观主义气息。正是这种与时代脉搏相通的战斗的文学表现出与革命气势相一致的悲壮美。《电网外》的主人公王伯伯,仍旧是一个思想守旧的农民,他非常憎恨红军的到来,仍对国民党抱有幻想。可是,当国民党军队在他房前安装电网时,以他的房子妨碍电网的安装为由,烧了房子,毁了庄稼,骗走了钱。他亲眼目睹了儿媳和孙子被杀的惨状,他终于觉醒了,认清了敌人的暴戾凶残。最终,迈着大步,走向了有太阳的地方。鲁迅曾非常赞赏的说:“作者已经进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
二、悲壮性的人物形象分析
本章从叶紫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使叶紫小说的悲壮性得到体认和强化。
(一)老一代形象的悲壮命运
叶紫笔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大的艺术感染力。《丰收》和《火》中的云普叔,生活在洞庭湖畔闭塞的农村,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交租后吃饱穿暖。因此,他承受着水旱等自然灾害,不惜一切低价,与自然灾害搏斗,终于取得了好收成。可是,意想不到的是辛苦收来的稻谷被保甲团丁抢光了。面对这一残酷的情状,云普叔清醒的认识到造成他生活困难是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最后,在云普叔意识模糊下,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十五六年农民会的影子,开始支持立秋抗阻运动。
(二)新一代农民的悲壮命运
新一代农民形象的塑造,更为叶紫的作品增添了时代色彩,如《丰收》《火》中的立秋,正是这新一代农民形象的塑造才使的革命的胜利更具有现实性。他们是拥有独立意识,敢于反抗斗争的一代。立秋,虽长在农村,但受封建传统束缚较少,加上从小就受到地主阶级的凶残的剥削和压迫,这使得他较早看清统治者凶残的面目。因此,当阶级压迫使他连吃几顿饱饭都成了奢望时,他对这个惨无人道的社会绝望了,他积极投身于农民的抗组租动中,坚信只有起来斗争才是真正的出路。但叶紫并没有革命浪漫蒂克倾向,他清醒的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于是,在《火》中立秋被抓,但却换来了更多人的觉醒。立秋这新一代农民形象敢于反抗压迫,希望通过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农村妇女的觉醒
在三十年代以前的作品中,对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的描写,大都侧重于揭示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愚昧麻木的性格,而叶紫的小说则看到妇女身上的闪光点。《星》中的梅春姐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生活在一个沉滞闭塞的农村,从小受到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的感染,但她的婚姻是不幸的,经常受到丈夫的责骂和暴打,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她悲叹自己是一个永远也看不到太阳的人。当叶紫叙述了梅春姐痛苦的生活以后并没有结束,而是向更深层次开掘,在农民运动的疾风骤雨中,死水一般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观念被颠覆,梅春姐在爱情面前获得重生,在黄的引导下,参加了革命,看到了希望,她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意识的革命者。
三、悲壮性的情感渗透
艺术的精魂是情感。叶紫在创作他的作品时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情感的,他说:“我经历了不知多少斗争的场面,我愤怒的火焰已经要把我的整个灵魂燃烧待毙,所以在我的作品里,只有火一样的热情,血和泪的堆砌我简直像欲跳进作品里去和别人打架似的!”因此,我们读到叶紫的作品时就有一种亢奋的激情,一种悲愤与高昂相互交织的感情。在《向导》中,刘翁妈为了取得革命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打伤自己的腿,骗取敌人的信任,将敌人引进红军的包围圈,壮烈牺牲。作者写出了刘翁妈面对敌人时并没有怯懦,畏惧,而是“微笑着”,这既蕴含着对敌人的藐视,也蕴含着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作者对刘翁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叶紫的作品如石碣一样,不可撼动,矗立在文坛上。他作品中那种战斗激情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以一種奋起的情绪。正是这种向上的力量,这种斗争的激情,这种胜利的曙光,鼓舞苦难民众奋起反抗。叶紫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战斗性和悲壮性。
参考文献:
[1]叶雪芬.叶紫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胡从经.叶紫文集(上、下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周葱秀.叶紫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