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教联训: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新引擎

2015-05-30 18:50:18徐建华王君学董建敏
继续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徐建华 王君学 董建敏

摘 要:联教联训作为一种新型组训方式,形在“联”,实在“合”,与训练模式转变及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等有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联,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新引擎。只有准确把握联教联训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的内在特质,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化解各方主要矛盾,激发整体联动的高度自觉,高效推动联教联训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联教联训;新质战斗力;联合作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联教联训作为联合作战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合力育人模式,体现了联合作战能力生成规律的内在需求,迎合了信息时代军事训练变革的发展趋向,是加速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能力生成的快车道,蕴含着新质战斗力生成的诸多增长点。因此,探讨联教联训理论与实践中的战斗力要义,对以战斗力的标准促进联教联训的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清联教联训在新质战斗力生成中的价值取向

联教联训根植部队、前伸课堂、后延训练场,深度聚合院校、部队、科研机构理论、战法、技术、装备等资源优势,开辟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合力育人的新阵地,提供了锻炼和检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有助于把最新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和部队训练改革,高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需求的无缝衔接,既是促进新质战斗力尽快生成的催化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客观必然。

首先,以“两个面向”为指导,以联合作战视野下新型军事人才的岗位需求为牵引,把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部队训练水平的标准,准确把握联教联训的规律特点和价值取向及其对战斗力生成的影响,以顺畅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打破单位之间的壁垒,规范“联”的范围、“联”的内容、“联”的形式和“联”的保障,确保联教联训的“大联合”在目标、内容、运行及保障等方面的一致契合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军事训练改革创新是关键。通过开展联教联训,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强化利用全军资源联合育人的办学意识,深化院校任职教育转型,促进部队训练改革深入发展,抢占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战略制高点,无疑是实现院校教育与作战训练实践有机融合的最佳途径,更是聚力共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新平台。切实把握战斗力标准建设与联教联训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学员岗位任职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把新军事变革的前沿理论成果和部队训练与院校教育改革的最新实践成果融入联教联训内容体系中,并注重对其拓展、升华和超越。以源源不断的负熵流,动态生成鲜活的联教联训内容信息链,持续推动教育训练向实战化聚焦、与未来信息化战争接轨。

第三,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具有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等显著特征。战场环境要素多维一体,体系对抗能力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更加强调人机融合,信息系统的运用对人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战斗力的标准突出体现在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能力的生成,既离不开高水平的院校教育,又离不开实战化训练实践的锤炼,更需要院校教育与作战训练的联合砺兵和锻造。联教联训遵循新型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生成规律,高效地整合教育训练资源共育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迎合了军事训练变革的发展趋向,对加速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能力生成,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准确把握联教联训在新质战斗力生成中的内在特质

联教联训作为一种新型组训方式,形在“联”,实在“合”,与训练模式转变及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等有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联,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新引擎。只有准确把握联教联训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的内在特质,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化解各方主要矛盾,激发整体联动的高度自觉,高效推动联教联训的深度发展。

首先,丰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内涵。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部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既是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也是新质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基本途径。

联教联训通过“联”的手段,搭建“合”的平台,唱“训练”大戏,是大视野、大境界、大利益观下的一种综合演练新模式,冲破了院校或部队以往独自承训、自导自演的樊篱,奏响多方联合演练的“交响乐”,可全面聚合院校、部队、训练基地、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库、实战氛围和技术装备等资源优势,实现了院校与部队、训练基地、科研机构联手,军事需求与军事技术有效对接,有利于把鲜活的理论研究和战法创新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和部队训练改革实践,在理论与实践、人才与装备、技术与战术的有机融合中,收到了军兵种全要素参与,内容广域覆盖,实战氛围浓郁,能力综合锻造的效果,全景地折射出基于信息系统联合作战新特点,极大丰富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内涵。

其次,根治“水土不服”的良方。军委首长深刻指出,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些新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出现了“水土不服”问题,组训、教育、管理等能力比较弱,难以胜任本职岗位。部分新毕业学员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是制约新质战斗力生成的瓶颈,既反映了军校教育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部队岗位的需求,也凸显了军校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制度与考评机制等存在的弊端。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仅靠“课堂”难以生成,没有联合实践更不能锻造联合指挥人才。有效解决“水土不服”等问题,教育训练必须与时俱进,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的要求,不断深化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训练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使培养的学员更加符合部队岗位任职和未来作战需要。

联教联训有利于打破院校、部队和基地间的界限,是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优势联合育人的重要形式,是实践“两个面向”的有效途径,既为院校教学引入部队训练改革的最新成果、增添部队元素、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使参演人员身临其境地经受了联合作战实战化的对垒,在知识运用中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打赢本领,对新质战斗力生成有倍增效应。联教联训在联合诸军兵种各类院校形成合力的同时,以“我”为要素,以“联”为纽带,以“合”为重心,发挥院校人才知识密集、部队实践经验丰富、训练基地保障设施齐全、科研机构技术先进的优势,搭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平台,实现了院校教育教学理论与联合作战训练实践的有机融合,是锻炼和检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组织指挥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根治一些新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的良方。无疑,联教联训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催化剂。

第三,联合作战训练模式创新的有力举措。联合作战是在信息流控制下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要在信息化战争中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装备系统的使用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从战斗力生成的视度看,军事训练是实现人与武器有机结合的基本方式。但靠传统的军事训练方式按部就班地抓训练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模式创新的实践率先突破。军事辩证法告诫我们,如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一样,信息化条件下,促进新质战斗力生成,也必然强制性地要求变革传统的训练模式。对此,必须紧紧扭住军事训练这个整合军队建设各项成果并使之转化为战斗力的关键要素,聚焦联合作战需求,整合资源,整体联动,集智攻关,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引领军事训练转变、教育转型和科研创新。

作战形式决定训练方式。联合作战必须联合训练。联合训练是一种与联合作战背景下新质战斗力生成模式相匹配的训练组织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体现了联合作战能力生成规律的内在需求,是对信息化条件下训练发展的科学谋划。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更加注重以联合训练统领各军兵种、各专业、各层级的全系统全要素训练。而联教联训则顺应了要素单元模块化编组的训练要求,遵循了由个体能力到系统能力直至体系能力跃升的训练规律,形成了院校与部队、训练基地、科研机构联合组训的新格局。联教联训既是联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一种新型组训方式,实现了院校教育与作战训练实践有机融合、共享成果、互利共赢的巨大效益。因此,把联教联训作为院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纳入联合训练范畴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高效运行,有利于发挥院校在联合训练中的人才智力优势,为不断深化军事训练改革创新,促进训练向实战化转变提供有力支持,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增长点。

三、开拓联教联训在新质战斗力生成中的新途径

要准确把握联教联训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以联合作战视野下新型军事人才的岗位需求为牵引,创新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开拓联教联训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的新途径。

(一)强化联合攻关意识

一直以来,作战训练转型、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应用、联合作战的指挥融合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制约着新质战斗力的提升。联教联训把科研院所新装备、新战法的论证试验通过研究性课题融入训练体系中,通过联合攻关破解作战训练难题,通过联合对抗演练提高组织指挥能力,通过联合考评检验和促进联合知识运用水平,使任职教育改革和训练转型上乘理论之风、下接实践地气,在联合攻关、破解难题的创新渐进中,实现人才培养与激发新质战斗力的同频共振。

一方面,教研人员、学员与部队官兵面对面集思广益、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探寻突破制约新质战斗力生成障碍的良策,所暴露出的问题在教研人员的智力密集、理论引领和技术创新的优势互补中迎刃而解,部队在这块“试验田”中摄取多元化的营养将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实践经验在取长补短得以升华,打赢智慧在相得益彰中高效凝聚,战斗力在相互促进中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紧贴联教联训科研的特点和任务,探索院校与科研院所、部队及基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合力育人模式,是联教联训创新发展的优势所在。院校、部队和训练机构应针对作战训练领域内的现实问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提出需求,共同研究,发扬团队精神奋力拼搏、刻苦钻研,为破解难题、推进联教联训高效运行打造强大的“文化效应场”,在营造联合攻关的联教联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提升新质战斗力。

(二)打通多向联合链路

信息化战争特别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出现,给我军的传统优势造成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勇于创新,大力弘扬更加先进的联合文化,以联教联训引领联合作战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总部文件明确指出,联教联训是指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训练机构),充分利用院校师资和教学科研优势、部队训练和武器装备优势、训练机构场地和训练条件优势,共同开展的一种联合教育形式。因此,探索联合教学、联合训练、联合演习的联教联训实践创新之路,是加大实践性教学、开放办学、融合培养力度,走开院校与部队、院校与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合力育人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渠道。

要尽快从自成体系、闭门造车搞演练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打破制度上的“政出多门”,避免技术上的“联不起来”,力戒资源上的“烟囱林立”,冲破院校与部队以往各自承训、自导自演的樊篱,确保多向联合链路通畅,在主动适应联教联训的实践性教学新模式中,不断提升新质战斗力。

(三)增进多元知识融合

联教联训内容体系是信息化条件下教育训练转变的核心要素,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构成的基础。科学的联教联训内容体系应该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求、贴近作战训练、贴近装备发展,有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全面提升岗位任职能力和素质;能够很好地检验任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和部队的训练质量,科学地体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新质战斗力标准。不断完善联教联训的内容体系,促进联教联训内容的有机融合,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形合”,更应该是“意合”,即不只是知识和训练课目上一般的组合和简单的拼凑,而是按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素质构成和新质战斗力生成机理,对不同军兵种的机构重组和指挥、技术、管理、保障等联合作战要素的全新塑造。

一要准确把握不同单位的功能特点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各专业的联教联训科目,合理构设联教联训的内容单元。在此基础上权衡利弊,通盘考量,避免交叉重复,并以主干内容为核心,力求全覆盖,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加强联教联训内容的融合。二要加强联合作战力量编成、联合作战指挥协同、联合作战战法手段等问题研究,科学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课程体系,创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的适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知识更先进的联教联训内容体系,打牢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知识基础。三要注重发挥部队和基地化训练的优势,把部队先进的训练成果通过示范性演练课目,把新装备、新战法的论证试验通过研究性课题融入联教联训内容中,确保联教联训内容的鲜活,持续推动教育训练向信息化聚焦、与未来战争接轨。

参考文献

[1]石忠武.联教联训:任职教育人才培养新路径[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2]石忠武.联教联训:走向联合战场的新路标[N].解放军报,2012-05-24(10).

[3]杨晓东.紧紧扭住“六合”促联教联训深入发展[J].中国军事教育,2012,(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8:46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18:26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1:02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4:53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2:3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