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杰
[摘 要]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以新课改的各项要求为基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同时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完善实验操作,尤其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更加值得深入研究。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化学思维与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99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感知体验阶段,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认识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和体验,并从中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方面,应该引入合作学习的模式,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体验氛围,帮助学生从实验教学的情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创设趣味实验,提升学生的操作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实验教学亦是如此。而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首先应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为此,教师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设趣味实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实验操作中,并在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时,教师首先将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呈现阶梯状上下放置,如图1所示;接着将一杯二氧化碳气体缓慢倒入烧杯中,此时必须要
图1提醒学生观察烧杯中两支蜡烛火焰的变化。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随着二氧化碳气体的倒入,放置在烧杯最底部的蜡烛竟然先熄灭了,而较高位置的蜡烛则后熄灭。这个有趣的现象让不少学生兴致倍增,感叹二氧化碳气体原来可以向倒水一样倒入杯中,简直是太神奇了!这个有趣的实验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提问:“为什么烧杯底部的蜡烛先熄灭?”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己动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重复刚才教师做过的实验,总结分析出结果之后进行回答。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兴趣,在操作的时候必然会非常认真仔细,积极研究和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通过这样的趣味实验,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能力。
二、组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熟练操作技能和技巧。教师应规划好每个章节的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然后选择合适的课时进行实验操作训练。
例如,酒精灯如何点燃、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怎么倾倒、滴管如何滴液、气体怎么收集、如何解释实验产生的现象等内容均可安排分组实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人人操作,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探讨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布置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创造力
课后作业也是巩固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合理地设置课后作业内容,如布置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独立取材、操作和总结结论,并将实验记录下来。这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然会得到加强,为学生今后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生活中父母蒸馒头要使用面碱,清理水垢可以用食醋,洗衣服要用洗衣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实际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充分发掘这块领地,让学生在家进行相应的化学小实验,其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回家蒸馒头,并将蒸馒头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自己总结其中的化学知识,并到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实验做得好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在初中阶段,化学基础打得是否牢靠,未来的学习是否顺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课上的积累和学习。化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的操作、不断的总结,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更加深入地认识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进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