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卫萍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必须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为此,我们老师要坚持深入不同层级的学校,深入不同水平老师的课堂,寻找发现梳理教学中老师们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其实对于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同的内容板块,不同的授课类型均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一般都以讲授为主,练习为辅,很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堂提问比较随意,一问一答,一问齐答的现象经常出现。教师习惯采用“问答式”提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忽略了学生“主体产生问题”的过程。不思考的数学课堂怎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无问题的数学课堂怎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因此,我认为,要改变数学课堂,必须从改变数学问题入手,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营造一种能唤醒和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的问题背景和思维环境。
一、计算机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现在我们的学生生活计算机信息时代,计算教学在数学领域中占较大比重,而除去几堂计算的起始课之外,大部分的计算教学课都与学生已有的计算方法相关联。根据这一特点,在设计这类计算教学课时,可以以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为矛盾的突破口,采用“知识迁移+比较对照”的教学模式,创设”矛盾式问题场”。其主要教学流程为“尝试解答,引发矛盾—比较对照,新旧衔接—质疑释疑—理清脉络,内化知识”四环节。以教学“小数加减法”为例:开课时由学生提出几个加减法的数学问题:234-2.57、2.4+1.67 、8-5.2等。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发现学生出现了正确的以及各种错误的做法。此时学生非常想知道“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呢?”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解题过程,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新知(小数加减法)与旧知(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对照,进行新旧衔接,他们初步感悟到“只要把小数点对齐每个数位上的数也都对齐了”。在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如果教师马上揭示概念或者规律,一方面学生所感悟到的不够深刻,容易遗忘;另一方面,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质疑:“小数点对齐,数位就真的对齐了吗?整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对齐后相加减是否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惑进行小组合作验证,引导学生通过单位的转化,将小数加减法转化为整数加减法进行解释、验证。只有在这样不断的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地完善概念,直至在头脑中构建出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进行迁移和整合。课末教师再次设问:“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建立清晰的知识表象。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刚建立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不稳定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会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二、综合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和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个人、社会、自然的综合,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自主性等特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知识板块的特点,可以采用“活动任务+分类策略”的教学模式,创设“综合式问题场”。如教学“粉刷墙面”一课,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星期六,我们班将组织同学帮助孤寡老爷爷重新粉刷墙面,围绕这一主题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接着指导学生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师生共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删、添、并、改,形成一串问题:“需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粉刷一平方米需要多少涂料?在粉刷过程中会造成多少浪费?一共需要多少涂料?涂料的价格是多少?一共要花多少钱?活动中每个人出多少钱比较合适?每组有多少钱可支配?根据市场行情和可支配的钱,该如何购买涂料比较合适?”最后让学生思考解答,在质疑释疑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在实践中活用知识的杆。
总之,改变以往“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授课类型,选择不同的问题场创设模式,再根据问题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始终饱满地投入,积极地思考,专注地活动,这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领会数学思想、积累活動经验,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关于数学问题场的创设,本文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予以研究,其实有效“问题场”的创设还应从学生方面去思考,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