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独立人格塑造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015-05-30 10:47:30冯思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

冯思勇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振兴的生力军,校外教育培训教师担负着增强生力军战斗力的使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键在于独立人格的塑造。教师素质是青少年校外教育践行成效的关键,加强当代教师独立人格塑造,并对新时期师德内涵充分理解、实践,成为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功能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校外教育 独立人格 新时期师德

一、独立人格塑造是当代教师科学价值观与基本素质养成的“着力点”

鉴于青少年宫在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公益使命,要求当代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独立思考的自觉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扎实的实践能力,独立人格塑造是当代教师科学价值观与基本素质养成的“着力点”。“人格”的概念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论述,黑格尔在谈到意志及其单一性时,提出了“人格”(personality)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单一的意志”即是“人”(person),“人格”是单一意志的定在,“人格”与“人”是等同的概念。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其中“独立之人格”广义上是指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要保持独立之人格,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同时则因为具备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可以获取更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这种“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多元文化冲击青少年思维的当下社会尤为受用。

1.在当代教师的价值观塑造上,要求当代教师在信息迅速交互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多元文化要具备理性取舍的能力。作为现代国家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教师价值观的形成与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联网、舆论媒体等,其中文化对教师的价值观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教师的价值观由“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发展到“多贡献、少索取”,再演变为“多贡献、多索取”,甚至有少数教师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作为人生信条。当代教师要培养独立人格,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理性分析社会因素,不能因片面的、少数的社会矛盾否定社会发展大潮流;不能因新鲜的、多样的非主流文化否定社会主流文化;不能因个人的、某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否定和谐社会的大局面。

2.在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养成上,教师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源于善于独立思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内的相互交流是知识交互的平台,但不意味着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而是要通过每位教师的发问、思考、实践与总结实现知识创新,这才是教育过程中知识创新的真义所在。我国的科技、文化都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国家各领域建设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人才,在践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道路上,当代教师需要认清个人价值诉求的实现需要独立人格衍生出的创造力,这是当代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

鉴于教师的工作性质,从学生角度出发,耳濡目染,教师是许多青少年校外教育领域重要的道德榜样,甚至是孩子们价值观塑造的“教科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潮流下,我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处在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价值体系的控制支配下,社会文化营养程度参差不齐,这造成教师队伍内部价值观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分化,突出表现在:有些教师的思维仍保持在“在岗不敬业”的水平,并没有将教师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墨守陈规,主观方面不乐于根据时代要求改进自身思想道德辅导方式与内容,固化了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更有价值观严重歪曲的教师在个人利益驱动下职权谋私,在青少年中间毫无“思想道德导师”之形象。这就要求青少年宫根据时代发展动向丰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

1.新时期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具备清晰认知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能力,这是指导青少年正确认知社会问题的关键。相对于指导来宫学习的青少年对专业内容的认知,教师指导青少年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同样重要,这是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扩展迅速,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头脑,在有限的思维能力前提下,有些孩子不能理性取舍多元化信息素材,被部分不良信息歪曲了思维方式,这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教师的社会问题认知能力培养要通过自身多视角、多领域的知识学习与探索,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非盲目而是渐进的认识与评价社会热点。

2.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谨记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当中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性质,不要将个人于私人空间下较为随意的言行暴露在校园当中,时刻保持道德“教科书”的榜样作风。在同青少年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当谈论的社会热点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文化意识形态等较为敏感话题时,一定谨言慎行,用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科学的方式,在遵循社会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与青少年进行讨论和观点交流,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较为激进的言行时,一定讲究方式方法第一时间与其沟通与指导。

3.新时期师德建设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即教师要具备公平公正的意识水平和公平公正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一线认真仔细的践行教育公正。和谐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当代青少年不仅仅是学子,也是公众话语权借助社会舆论媒体表达与释放的先锋队,其接受的教育和对社会问题的所学所觉使得当代青少年具备了争取平等權利的意识,以及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教育公正的内涵不仅是指青少年选择校外教育培训专业时的机会均等,其在教育管理过程当中体现为“过程公正”,其相似于司法公正中的“程序公正”理念,这是形成青少年对青少年宫教师工作普遍认同与信任的关键。从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的关心每位学生,到比赛、考级等系列活动中的考察与评选,教育管理的过程公正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从意识层面将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次,要在原有范式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指导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常规化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以教育公正为指导,多角度、多层次的建立教育过程公正;最后,要在来宫学习的青少年主体内部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氛围,只有在意识上打破部分孩子对教育不公的固化思维,才能让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交流,在青少年宫这一知识交互与创新平台上实现青少年的自主塑造——自学自觉地辨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能力塑造。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 著.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5.

[2]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3]陈文博.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
浅谈如何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问题与教学管理建议
智能手机:数学校外教育的好帮手
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科普教育活动的研究探索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东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 20:36:41
校外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探讨
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校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求知导刊(2016年27期)2016-11-07 11:34:02
校外美术教育之我见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
考试周刊(2016年6期)2016-03-11 09:38:06
浅析青少年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