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赏陈端友的制砚作品,一下子就被他的鬼斧神工所吸引了。那方九龟荷叶形端砚,神出鬼没,盖上龟背的砚盒,活脱脱就是一只大乌龟,打开,砚台背面藏着九只乌龟,败叶下,残荷间,若隐若现,太奇妙了,不愧是近世巨匠,海派砚雕开山鼻祖。
上海博物馆近期推出的特展“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是上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首次举办以“砚”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上博收藏自战国秦汉至近代96件各朝古砚,其中,陈端友的作品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收藏古砚的专业机构之一,上海博物馆馆藏古砚尤以明清文人题铭砚、著录砚与近世巨匠陈端友制砚为特色。
是匠人,更是艺人
历史上,对于陈端友的制砚,也有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做砚台的不过是匠人,事实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肖形之外,陈端友的浅浮雕砚台,或神兽,或芦雁,或猿猴,神态各异,肖形之外,更有神韵,绝非凡品。
要说陈端友是个匠人当然也没大错,他就是匠人出身。
1892年,陈端友出生在江苏常熟王市一个贫苦家庭,依靠父亲在绸缎店的微薄工资养活一家五口人,1907年,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顶梁柱塌,没有办法,他和母亲、姐姐、弟弟四人只能前往无锡投亲。他的伯父将他推荐到“问古斋”碑帖店当学徒。对于艺术,陈端友从小就特别喜爱,小时候,他经常在家门口附近雕花铺作前看工匠们雕作,回到家里,他学着模仿,没有实物可供练习,他就在瓮缸之类的硬物上刻划,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宗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老师张太平是苏州雕刻碑版和石砚的高手,陈端友在他门下入门,几年后就能雕刻砚台。苏州的生意不好做,张太平和店铺搬到了上海,7个月后,张太平去世。张太平的儿子把店铺交给了陈端友,陈勉强维持5年,实在维持不下去,只好以歇业告终。从1917年冬天开始,他在家里刻砚,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当时“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相互交流心得,因此而结识了吴昌硕、熊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园等名画家,并从任伯年之子任堇学习,艺术修养和制砚水平迅速提升。
光靠制砚很难维持生计,所以他替人修理旧砚和雕刻印纽。1936年,中医师余陶伯赏识他,聘请陈端友到他家专门为他制砚,这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这8年间,他为余陶伯制作了20余方砚台,如瓜砚、蕈砚、猿砚、古泉、螺蛳、鲤鱼、蝉砚等等,大到旭日东升,小到一颗螺蛳,经过他细致入微的观察,都变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其中不乏代表他最高水准的杰作。这次上博展出的陈端友砚中,就有一方松蕈形艟村石砚,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蕈,是一种野生菌,滋味鲜美,是陈端友家乡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将蕈用到制砚上,陈端友大概是第一人。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哪个制砚高手能将砚台制作得如此繁复,却不会感觉零乱。你看陈端友,运筹帷幄,用刀如笔,将伞盖上的褶皱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砚身就是一堆蕈,大小蕈相互缠绕、挤压,捧出一颗硕大的蕈。在背面的某棵蕈上,有一隐秘的不规则印,刻阳文篆书“端友手制”。在印的旁边,某棵蕈的梗上,则有“嘉定余氏藏砚”阳文篆书款,非常巧妙。
此次展出的藏品中,有一方,就是陈端友在1936年制作的笋形端砚。乍一看,就是一段被纵向切开的毛笋。自上而下,直条纹的笋壳和逐渐粗壮的侧芽栩栩如生,连笋壳上的斑驳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笋壳交互叠压,侧芽密布,是陈端友早期肖形制砚中的精品。
蝉形端砚,居然就是一只知了的形状。突出的双眼、膜质的翅膀、吸食树叶的口器、弯曲而有短刺的六足、环形鼓起的发音器、带有皮纹的腹部,和真实的蝉几乎可以说一模一样。为了表现蝉的灵动,第一对蝉足上下交错,作梳理口器之状,灵动之感立现。
他的另一方古钱端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砚身为一堆刚出土的方孔圆钱,几乎分辨不出真假,其实都是陈端友雕刻而成。古钱或锈蚀残破,或粘连叠压,或刻文清晰,都模拟古钱出土时的状态。还有螺蛳端砚,螺蛳纵横交错,互为犄角。在砚背,陈端友着力刻划养育螺蛳之水,水流分为数股,回旋激荡,气势汹涌,数枚螺蛳不能自持,堪堪要落入水中。其技法之高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为制砚,终生未娶
当然,陈端友的作品也不都是炫技式的。展览中,还有一些他创作的其他作品,简洁、留白,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比如他于1935年制作的井田猿猴端砚。长方形,井字形墨池,砚背浅浮雕猿猴嬉戏图。猿猴毛发遍身,长臂挠痒,顾盼生姿。周围老树弯曲,古藤缠绕,杂木丛生。形神兼备。
他的神兽端砚,圆形,砚堂稍隆起,墨池下陷呈环状。砚面周缘刻回纹,砚背琢出覆手,覆手内浮雕神兽,作蹲伏状,羊首、长髯、长耳、双角、兽身长毛,蹄足,左侧有“陈端友制”的阳文篆书款。此方砚重神韵,但细节的刻划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神兽身上的每一根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放后,当时任华东文联主任的夏衍很欣赏他的才华,曾致电慰问,并给予生活上的补助。1953年,陈端友调入上海市文史馆任馆员,这年7月,又担任上海华东师范专科学校工艺研究员,生活安定,学校给予他特别的照顾,使其得以专心制砚。那方前后制作了30年、耗尽其全部心血的九龟砚,就是这一时期制作完成的。1953年,九龟砚参加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并入选图录。
这方砚,他从29岁就开始制作,无论寒来暑往,他都带在身边,仔细揣摩,反复推敲,真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从现在的成品来看,莲塘圹秋晚的气象跃然砚上,中间的池塘(也就是研墨的砚堂)与荷叶,疏密有致,九龟神态各异,出入戏泳其间,给晚秋残荷带来无穷生意。
唐代就有龟形澄泥砚,这次上博的“惟砚作田 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中也有展出,龟形澄泥砚是一种陶砚,是用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形龟的形状。但那只是一只乌龟而已,与之相比,陈端友构思奇巧,更为复杂,确实是青出于蓝。
砚台完成了,但这方砚的砚盒还没有最后完工,旧病缠身的他就于1959年去世了,卒年67岁。
他一生制砚不多,50余方(大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但每一方都浸透了他的心血。他患有胃病,还经常工作到深夜,精雕细琢,一丝不苟。他淡泊名利,所以制作一方砚台,往往耗费数年之功,可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和他的极度认真是分不开的。
陈端友出身于贫苦人家,生活上非常朴素,他青衫布履,终身不娶。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制砚工具居然简陋到了极点,你能想象吗?他用的刻刀,居然是用废旧弹簧发条加工磨制的。他用的砚材也不是非常名贵的,多用端石,兼及雘村,而不见常用的歙石,并非如老坑、麻子坑那样的名坑。
拍卖纪录水涨船高
陈端友一生,为人淳朴耿介,不谐于俗,专研于制砚艺术,可以说顾二娘之后最重要的大师级人物,开一代制砚之风,不愧“近代琢砚艺术第一大师”之美誉。
近年来,陈端友的作品,拍卖纪录也是水涨船高。他的作品本身就稀少,大多又为上海博物馆收藏,所以流传在世上可以进行拍卖的,少之又少,可以说极为罕见。
中国嘉德2006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出现两方陈端友制砚,一方为“陈端友制提梁卣端砚”,最终以55万元成交;另一方为“陈端友制钟鼎端砚”,以38.5万元成交。在西泠2007秋拍“历代名砚”专场中出现的一方陈端友制并铭夔龙端砚”,为陈端友为适园主人张钧衡特制的一件作品,并琢其小像,实属难得一见的精品,从5万元起拍,最终以近70万元的价格成交。
西泠2008春拍,一方著录于《文玩萃珍》(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与冯平山博物馆联合出版,1986年)的“陈端友制太平有象端砚”以67.2万元成交。同样是在西泠,去年的秋拍,“陈端友制太平有象端砚”,该砚估价高达80万-100万元,并最终以126.5万元高价成交,成为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最贵的一方陈端友制砚。可见陈端友的作品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重视,这位海派砚雕的开山鼻祖,在其逝世50多年之后,其价值终于得到体现,先生亦可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