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玛
新课标也进一步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境诱读、通读感知
在日常的語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人的音乐、形象的图片、逼真的实物、有关的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为学生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凸现出“以读为本”的新理念,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形式多样地读课文,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自由读。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时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
(二)选择读。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来读。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学生会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三)接段(句)读。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选择性地读范围较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因此无法满足全班同学的愿望。这就可采用接段(句)读的方式,即: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句)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句)的站起来接着读。这样一段(句)一段(句)接下去,到最后一段(句)时,可提醒一下,还没读过的同学请抓住机会来站起来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最喜欢的一段(句),有的同学可能还会读好几段(句)。这就为他们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
(四)分角色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读书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使其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自主权,他们也就更爱读了。
二、以读引读,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学生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我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就集中了全文的研究主题是:“整个故事后面的一个美字体现在哪些地方?”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生在反复地探究性读中发现美到体会美乃至享受美,整节课流畅、优美,始终书声朗朗,美意浓浓。
(二)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三)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
三、适时点拨,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这一环节的读,往往出于我们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这样做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四、诵读积累,陶冶情操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教师一鼓励,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为之喝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哪一位文学家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