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发展相对缺失的美国因素

2015-05-30 10:48刘洪霞
学理论·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海权美国中国

刘洪霞

摘 要:海权之争在世界历史和大国地缘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陆海兼备的中国,海权发展却相对缺失,其中美国的不断介入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美两国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美国却经常利用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周边国家制约中国海权发展。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便时常插手,成为推进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筹码,为钓鱼岛争端的解决增添了不稳定的变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谨慎处理海权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关键词:中国;海权;相对缺失;美国;再平衡;钓鱼岛争端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05-02

在血与火的海洋发展史上,海权与国家的安危、荣辱、兴衰系于一身[1]。二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9世纪末,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更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认为“获得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2]。进入21世纪,人类更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然而,中国不仅长期处于陆海失衡的状态,而且在中国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到处闪现着美国的影子。美国的干扰,无疑是中国海权发展相对缺失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和平发展中的海权问题

中国是海陆复合型大国,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近现代处于海权沦丧的状态。随着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更为关注海洋权益与国家权益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中国和平发展需要依托海洋战略。然而,中国海权相对陆权缺失,其中美国是非常关键的干扰因素。

(一)中国的海权观

中国海权是研究、开发、利用和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3],包括一定海域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是一种普遍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权利。与美国海上霸权不同,中国海权是在国家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海洋权利范围内的海洋利益,是捍卫海洋主权的需求。中国夺回领海范围内的岛屿,就是中国海权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国和平发展中的海权相对缺失

作为地理疆域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大国地位却是畸形的,海权缺失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上,中国一直处于重陆轻海的不平衡状态。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就不断面临海防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防门户被迫打开。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更使中國海权沦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海主权基本恢复,但中国实际控制的主权海域不到一半。不仅海洋国土争端悬而未决,海洋资源被大肆掠夺,而且一些海洋大国还不断插手干涉。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和谐海洋”的理念,在捍卫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中国的善意并没有得到相关国家的友好回应。韩国时不时在苏岩礁问题上指手划脚;日本企图在钓鱼岛问题上造成一种实际控制的既成事实;南沙群岛不仅资源被周边国家开发,而且许多岛礁被实际掌控。

(三)中国海权发展中美国的不断介入

海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因此,美国对中国海权发展持一种疑惧心态,担心中国海权强大后将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美国开始把中国作为遏制对象,致力于构建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的“海上防卫链”。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国以炮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夺中国各种海权。目前,美国干扰中国海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不断怂恿和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周边国家向中国挑战,企图压制中国海权发展。美国曾利用台湾问题来消耗中国,然而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钓鱼岛、南沙岛屿等海权争端又成为美国新的战略棋子。美国不断发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与相关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开展军事安全合作,提供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不断在亚太地区举行规模较大的军事演习,对中国海域进行抵近侦察,对海军活动进行警戒等。这一系列行为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海洋权益。

二、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背影

钓鱼岛问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产物,是中日关系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然而,钓鱼岛争端的由来及至今悬而未决,美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日钓鱼岛冲突中,美国的政策走势影响着争端的发展与升级。在此过程中,美国的立场态度经历了由中立到小心介入再到更加积极介入的演变。这助长了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兴风作浪,给钓鱼岛争端的解决增添隐患。

(一)钓鱼岛主权之争事关中国海权走向

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本着优先恢复发展两国关系的精神,曾对于钓鱼岛问题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但21世纪以来,伴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及对华政策调整,钓鱼岛问题再度成为中日之间绕不开的障碍[4]。“钓鱼岛处于从日韩之间的对马海峡延伸到台湾的狭窄的岛弧上的中间节点”[5],对中国海权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中国海洋资源开发,而且是中国海军向太平洋纵深地区进出的战略屏障,是防卫东海安全、遏制外来扩张势力的前哨阵地。同时,钓鱼岛主权的得失,不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更关系到中国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也是影响中美日三角关系能否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中美国的角色演变

美国既是钓鱼岛争端的始作俑者,也是争端升级的幕后黑手,又充当了实际上的调解人,还是最大的受益方。

1.美日片面《旧金山和约》为钓鱼岛争端埋下伏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称霸东亚,背着中国政府通过1951年《旧金山和约》以及1953年关于“琉球列岛地理界线”的“27号令”[6],将本该于二战后归还中国的钓鱼岛划入琉球群岛管辖区。美国对钓鱼岛的托管虽然只涉及行政权,但却使钓鱼岛的身份从属于台湾变为冲绳群岛行政管辖区。

2.美日《冲绳归还协定》是钓鱼岛问题的肇端

面对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和国内外严峻形势,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宣布在亚太地区实行收缩战略,以归还冲绳管辖权来拉拢日本成为亚洲代理人。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署归还冲绳协议,即《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议》,将钓鱼岛列屿的“施政权”擅自交给日本。

3.《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冷战结束后,遏制中国崛起成为日美同盟的主要任务。因此,自小布什上臺后,美国对钓鱼岛争端的态度由“模糊中立”变为“小心介入”。2004年3月,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艾利里(Adam Eredi)指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尖阁列岛(钓鱼岛)。《日美安保条约》规定美国有义务对日本进行军事保护,适用于钓鱼岛,无疑使日本更加有恃无恐。

4.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美国“小心介入”

对于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试图以日本国内法解决。但事实上,撞船事件既非完全的日本“法律解决”,也非完全的中国“政治解决”,而是到了纽约以后的“美国解决”[7]。此次钓鱼岛事件,美国渔翁得利,既没直接开罪中国,又巩固了日美同盟。

5.2012年日本“购岛”后美国“主动介入”声音涌现

2012年9月,日本野田内阁宣布“购岛”,否认领土争端的存在和搁置争议的共识,试图将钓鱼岛与美国进行绑定。美国虽然很快宣布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不持立场,并希望当事方和平解决争端。但2012年11月,美国的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又重审《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尤其是2014年4月,奥巴马更明确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政府“主动介入事态”的声音,无疑进一步助长了日本攫取钓鱼岛的野心。

(三)美国战略模糊中的偏日立场及其战略意图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看似中立却不断偏向日本。美国以钓鱼岛为筹码,遏制中国,实现亚太再平衡,以渔翁得利。

1.美国战略模糊中扶日压华

20世纪70至90年代,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保持中立。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开始适度介入钓鱼岛问题。2012年日本“购岛”事件后,美国更加积极介入。但美国都没有明确表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对争端介入态度也模糊,甚至自相矛盾,一方面宣称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另一方面又希望当事国和平解决。但是,美国在模糊的立场中体现出扶日压华的特点。

2.美国钓鱼岛政策的战略意图

美国钓鱼岛政策折射出美日联手遏制中国,实现亚太再平衡的战略企图。由于美国亚太战略面临中美关系的日益重要与日美同盟基石作用相冲突的两难困境,钓鱼岛就自然成为美国非常关键的谈判棋子。美国根据亚太战略选择中立或介入的模糊态度,以钓鱼岛问题为纽带,扮演“离岸平衡手”,以最小的代价,对中日产生“双重遏制”效果,实现亚太再平衡,获得对亚洲事务的主导权,维护美元霸权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策略之思考

海权对于中国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美国的介入成为影响中国海权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不仅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更关乎中国能否真正和平发展。目前中国海权发展的力度在逐渐加强,但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慎重对待美国因素。

(一)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意志不容置疑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仍是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基本原则,但搁置争议绝不是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也不是单向排我开发,中国要不断声明这一基本立场。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是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二)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背景下,应理性对待美国因素

中美海权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零和博弈”和德法式“海洋扩张挑战者”的身份构建[8]。美国也不希望钓鱼岛争端升级到动武的局面。对待中国海权中的美国因素,既要增强“海上协同”和海洋互联力度,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9]的新型大国关系,又要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三)以综合国力的发展促进中国海权实力的增强

美日正是利用中国海上力量的相对不足,才在钓鱼岛问题等领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鉴于中国海权争端有着复杂的历史纠纷与现实利益,中国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海权发展战略,以中国综合国力为依托,构建解决中国海洋争端的有利国际环境,推动中国海权争端的和平解决。建立一支适度强大的海军力量,尤其是集海陆空为一体的大型的海上作战平台,以使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

参考文献:

[1]秦天,霍小勇.中华海权史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

[2][美]艾·塞·马汉.海军战略[M].蔡鸿斡,等,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7.

[3]叶自成.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261.

[4]刘永江.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J].东北亚论坛,2014(3):3.

[5]于冬.钓鱼岛对中国意味着什么?[N].南方周末,2012-09-

21.

[6]Blanchard J M F. The US role in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he Diaoyu (Senkaku) Islands,1945-1971[J]. The China Quarterly,2000(161): 114.

[7]刘建平.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日外交冷战或刚刚开始[N].环球时报,2010-09-28.

[8]凌胜利.中美亚太海权竞争的战略分析[J].当代亚太,2015(2):62.

[9]于洪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与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2.

猜你喜欢
海权美国中国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马汉及其『海权论』
海洋观·海权意识·《河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