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喜
摘 要 德国高等教育院校分为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两个层次和综合类、应用科技类、音乐艺术类三大类别。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形成了科学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了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学制,并与时俱进地推动办学模式改革。未来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发展趋势是,深度契合国家“工业4.0”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支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形成政府、企业、院校多维联动融合的共赢模式;整合产业创新集群力量,构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网络节点。
关键词 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70-04
201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此项目由李兆基基金会、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笔者作为学员赴德国进行了22天的研修培训学习。
在德国研修学习期间,学员们参观考察了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和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并接受了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组织的系统培训和实地考察。通过专家教授讲座、现场提问、课堂观摩、实地考察、自主学习和交流座谈等一系列研修培训环节,系统学习了德国高校办学的先进经验,了解了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改革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德国高等教育院校分为综合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两个层次和综合类、应用科技类、音乐艺术类三大类别。2013年德国共有389所公立大学,其中综合性大学(有博士研究生院的)110所,应用科技大学223所,艺术类院校56所;另有私立大学40余所。2013年,德国高校在校生250万人,其中66%在综合性大学,33%在应用科技大学,1%在艺术类院校[1]。德国各类院校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优势特色及培养方向。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虽然这类大学也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但科研以社会和产业实际需求的应用性技术开发为主,特别强化面向企业界的联合研发;对学生的培养也主要以社会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侧重于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具有特色鲜明的职业化和社会导向性,分类明确,定位合理。在具有传统双元制培训体系和与企业高度融合的特点下,国家根据应用科技大学类型和办学任务不同,进行水平式特色划分,并给予个性化指导。这种“因校制宜”的模式不同于我国按照办学实力和排名进行垂直式等级分化的模式。在分类指导,特色办学的宏观指导下,不同地区的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分,形成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改革历程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有着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1999年6月,德国与28个欧洲国家在意大利签署《博洛尼亚宣言》,提出在2010年前创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宣言确认,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是促进实现学生广泛流动的正确途径,并可将其延伸到终身学习领域[2]。以融入博洛尼亚进程为契机,德国对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目标。
1998年,德国建立了跨州的体系认证委员会。该组织采取分散方式进行管理,主要负责标准制定和审批各州的认证机构,并由认证机构评定应用科技大学新设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质量。2007年,德国引入更为系统科学的认证体系,注重内部质量保障。政府选定6家权威机构,对学校进行独立评估,并由所评学校承担认证评估费用。认证机构的组成人员包括高教机构代表、州代表、国际专家、实践者和学生,以保障认证评估的公开透明。认证方式包含专业认证和教学评估两部分。专业认证主要选择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而教学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分为院系评估、评估组进校评估、评估组提交报告、院系就报告开展讨论并提出书面意见、评估机构提交最终评估报告5个阶段。评估主要涉及学校的专业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就业机会以及专业优势、弱势与特色分析等因素。
(二)主动求变,不断创新教育学制
据统计,未来20年,德国人口将从2013年的8200万人减少到6500万人。人口统计学家预计:未来40年,德国人口将下降到5000万[3]。而受新兴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影响,德国传统制造业也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德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开始实行缩减资源配置的政策。应用科技大学的代表洛伊法纳大学常务副校长凯勒说,“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说服政府为什么不要关闭我们学校和我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面对如此困境,众多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改革第一年,洛伊法纳大学关闭了学校56个专业。学校进行彻底的学制改革,建立了学士学院,创建了集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补充性基础课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从2008年开始,每年新生开学前,该校都围绕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一个主题,对全体新生开展“洛伊法纳启动周”活动。例如2013年的主题是面对德国人口的负增长;如何解决德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每年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接到“洛伊法纳启动周”主题,新生在开学前可结合主题做充分的准备。在启动周活动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指导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根据活动日程分阶段准备,然后各组间竞赛,最后选出一个优胜组。该项目除了培养学生学术研究和团队精神外,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洛伊法纳大学数字化学院的教育平台建设也是德国科技教育的一大亮点。全球各地的学员不需要任何条件,可以从世界上任何地方利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工具进入平台。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学员可以在平台上组成一个团队,在专家的指导下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由于每个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学生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时,若干专家或学生会以自己的理解为学员提供建议,使学员感受与素未谋面的人共同研究的乐趣,真正体验到在不同语言、专业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冲突和创新。这些极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创新,使洛伊法纳大学走出了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以洛伊法纳大学为代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以往学制过度注重专业性而忽视跨学科学习的弊端,为学生构建合理、科学、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主辅修专业的实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广泛,以适应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趋势。
(三)与时俱进的办学模式改革
适应德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对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各类创新型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要,德国传统综合性大学不断向应用科技型大学分化蜕变。
变化其一,德国对应用科技型院校下放了办学自主权。学校校长开始像企业CEO那样去经营学校,这对校长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变化其二,高等学校设置对学校办学起着重要作用的大学管理委员会,成员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各界。教授治学的权利受到削弱,但办学视野却得到拓宽,并强化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从而使学校内部体制、运行机制也发生根本性变化。
变化其三,这些院校教育教学内部管理实行集体行动管理模式。为了实施改革,学校的各个委员会要进行沟通协商,要在全校范围内集体讨论后才能做出决定,这种充分的交流沟通也体现在对新增学科专业的论证、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各个方面。
变化其四,根据培养需要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应用科技型院校在招生过程中除了遵循联邦政府和联邦州政府规定的政策要求外,改变传统的主要凭借高中学习成绩录取新生的招生形式,改为高中成绩、个人品质的综合成绩评价,即凭借高中期间能力特长成绩、学校自主进行的笔试面试成绩加以权重的综合成绩来录取学生,大大提高了录取新生的质量,提高了培养学生的针对性、目的性。
变化其五,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应用科技型院校不仅设置了主修和辅修专业,开发体现跨学科学习的培养计划模块,而且帮助学生选择最适于自己的具体专业课程模块。而授课方式上采取大班课与小班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小班讨论课,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变化其六,学校强化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广泛听取包括社会各层面的意见建议。如在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查方面,广泛收集来自校外一些机构的反馈意见、学生的意见,最后与教师沟通交流,更新课程内容和目标。
三、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为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提高其工业竞争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给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发展指引新的方向,带来新的动力。
(一)深度契合国家“工业4.0”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支持
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4]。“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这种转化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而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工程学、社会服务、计算机技术、设计、通讯传媒等领域,涉及到“工业4.0”战略中诸多产业的人才供给。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正成为“工业4.0”战略中科学技术和知识生产的创新者和合作者。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委员会包括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成员,作为“工业4.0”战略的提出者和实施者,他们从院校战略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校企合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紧密融合到国家的整体战略中,并为其提供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和新技术。
(二)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形成政府、企业、院校多维联动融合的共赢模式
“工业4.0”是德国政府主导的一个庞大的经济转型和工业崛起战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其他各类组织找准定位,各司其职,互相联动。在“工业4.0”战略中,像Festo、Harting、Weidmüller、Bosch Rexroth等公司已经成为先行者。德国的大企业因为有雄厚的资金和科研技术基础,在这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而小型企业在这次创新变革中,则面临标准、管理、数字化、生产能力等问题。
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未来发展的切入点在于如何解决小企业融入“工业4.0”战略的潮流,并将信息和通信技术集成到传统工业上,维持德国智能制造技术全球市场领导地位。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在培养实践性人才、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传统功能之外,还在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跨机构跨部门合作办学和合作科研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应用科技型大学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即使是理论性课程的学习也注重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使科技型大学的学生有着现代化技术知识和传统工业技术技能,能将互联网、物联网、人机互动、智能化生产技术传递到传统工业中,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
(三)整合产业创新集群力量,构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网络节点
德国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集群,是以产业链为基础结合的集群,比如德国巴伐利亚的汽车集群。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创业集群,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等相结合的创新集群,不仅有聚集经济的功能,还有合作溢出的效果,这是新的技术指标。德国的集群促进政策,包括联邦层面的集聚政策和在高科技战略指导下的优先发展项目,如气侯能源、太阳能技术、智能交通等创新集群。
德国的应用科技型大学无论规模大小,所有的学校都注重特色化办学,注重与地区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结构或社会需求密切结合,融合于地区产业资源的创新集群中。在汽车制造业集中地区——奔驰公司总部所在的斯图加特地区和大众集团所在的沃尔夫斯堡,当地的应用科技大学都以工程制造、电子、汽车为特色专业。而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就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的特色和邻近空中客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船舶制造、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5]。这种将办学培养与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使应用科技大学与地方产业资源更加紧密相连,强化了在人力资源、科研创新、成果转移和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也使应用科技型大学能集中资源和力量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竞争力,实现“和而不同”的格局。未来,应用科技型大学将通过发展特色,成为德国创新集群的促发因素,推动国家整体战略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兵.德国教育管理体制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1):100-101.
[2]刘芝平.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教育文坛,2011(4):65-71.
[3]周丽华.学校、学科、学生:200年德国古典大学模式的肇创与流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59-66.
[4]雒泽华.德国的工业4.0路线图[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4(2):1.
[5]邱奎,刘东燕,黄林青.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