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一、拓宽领域,培养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掌握识字方法后,我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外活动中多识字。
1.结合阅读教学活动,迁移识字
叶圣陶老先生说:“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上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来迁移识字,巩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和经典的童话故事以及一些寓言故事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课外读画报、看动画片、阅读童话故事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字,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这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及认知冲突。学生们在课外阅读中就能巩固了已会的字,也运用掌握的方法认识更多的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取之不竭,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结合课外各种活动,迁移识字
陆游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适时引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在各种活动中识字。
如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活动中,我们举行了一次“雷锋叔叔知多少”的故事会。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雷锋叔叔曾踏着泥泞,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曾踏着荆棘,背年迈的大娘行路。那泥泞路上的脚窝,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那花瓣上的露珠,将永远闪烁着雷锋的光辉。在这段话中有很多字是生字表(一)“我会认”的字,于是我就让学生熟读这段话的内容,让它成为课外的有效补充。
二、重视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起始阶段,也是训练语感的启蒙阶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養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从词入手,萌生语感
首先要把好拼音教学关,做到发音标准,在此基础上把好词语朗读关,做到节奏分明。我在教学生朗读的时候,觉得他们读得特别的难听,比如,最简单的一个词语,他们总是把前一个音读得特别长,感觉总是不对头,我纠正了很久还是那样。为什么孩子读书老是拖腔呢?其实,分析原因,其一,孩子的拼音基础还处于巩固阶段,读书的速度当然很慢,其二,孩子读书时吐字的节奏没有自然形成,也不知道怎么读才是对的,他们可能认为只要把字读正确就行了。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词语教学入手,严格训练学生读好词语、词组,不顿读、要连续,反复示范,形成节奏。
2.品析揣摩,把握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谈及语感训练时曾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趣,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②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三、创设情境,培养表演能力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堂表演作为综合学习的一大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一种适度的课堂表演。
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这就决定了它的灵活简约。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一篇课文;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边拿着课本边表演。
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先生在执教《雷雨》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和七八岁的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宛如一个“老顽童”。他的课扎实而又灵动,充满了情趣,请看他别出心裁的导入:
师:(板书课题:雷雨)读课题。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雷是怎样鸣叫的?现在我们来模拟雷鸣。把手放在桌子上,敲打桌子。(在黄老师手势的引导下,学生用小手敲打桌子模拟一阵又一阵的雷声)
师:怎么光打雷不下雨呀?下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拿出一张纸来,把雨下起来。看老师的手势,下啊,又下呀,更大啦!(学生拿起一张白纸,使劲挥动,“刷刷刷”的声音真的很像雨声。学生兴致高昂。)
师:现在又打雷又下雨,这边雷神,那边雨神,雷雨交加。看手势,更大啦!(一边学生“打雷”,另一边学生“下雨”。顿时,教室里下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雷雨”。)
师:有雷有雨,雷雨交加,这就叫雷雨。有雷的时候,有没有风啊?(有)一阵大风吹来,风神吹啊,再来一次。(学生鼓着嘴巴,用力吹气“唿唿唿”。)
师:因为有风,所以下雨的时候,雨点是怎样下来的?
生:斜斜的。
师:对啊!所以写“雷雨”这两个字中的点时要写得斜斜的,不能这样写,也不能那样写。(板书“雷”的两种错误写法。)
新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用小拳头捶打桌子,用小手搓揉纸张,用小嘴吹动纸张的形式分别演示了雷声、雨声和风声,为学生创设活生生的情境,使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示表现了雷声越来越响,风雨越来越大的情景,整个课堂沉浸在一阵雷雨交加的情境之中,并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深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