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
一夜暴雨之后,山水清朗。坐在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老乡的院坝里,看行云穿山走壑,细品山中老树茶,时光美好。
五彩斑斓的服饰
“我们苗族是黄帝大战蚩尤那个蚩尤的后代。”苗族老爹说,“祖先老家原住在黄河、长江的大平原上种稻子,明末清初随着民族大迁徙,从湖广、云南、贵州等地大量迁入箭竹。”
正说着,古蔺苗族打花辫传统技艺省级传承人马志芬与三位苗族少女穿戴好传统服装迎面走来。
“你看,服饰上纵横交错的花纹就是田埂,腰带、手帕上的小圆点图案为谷穗,坎肩为城池,裙下条纹表示黄河和长江。”马志芬指着衣服上的图案纹饰解释说。
苗族服饰已然成为民族迁徙的历史记忆。随着她的诉说,思绪飞过黄河、长江,飞过田埂、谷穗……
苗族服饰上五彩斑斓的装饰物就是花辫。谈到花辫,作为打花辫传承人的马志芬介绍说,“首先要择线,选用红、黄、蓝、白、紫等色的丝线或棉线,然后,用一小木桶将线固定在桶提梁上,线上系五颜六色小石子(或陶制纺坠),作好编前的准备。最后根据你需要的花辫进行编织。”原来她们头饰、衣服上的花辫就是这样编织而成。
“花辫的编织,只传女,不传男。现在已经成了非遗,就快濒危了。”马志芬说。
一年两度的踩山节
苗族老爹吹起一段芦笙,马志芬和三个苗族姑娘即兴跳起一段传统舞蹈。
穿着繁复花衣,唱着清如泉流的山歌,雄浑连绵的青山翠谷也跟着灵动起来。
月亮出来亮堂堂,
你家黄狗叫汪汪。
情妹妹快把门打开,
挑花枕头好成双!
——苗族民歌《挑花枕头好成双》
随手采一束稻穗,就有几句歌词拔节生长;走一段田坎,便叮叮当当洒一路豪壮;想爱就把日头的脸唱红,要恨就将挡道的墙吼穿。几首苗歌落下,酣畅淋漓,自由自在的歌声历经千年落进沃土,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
显然,传统舞蹈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有些生疏,三个姑娘只有现场学习,跟随马志芬比划,而无舞蹈的神韵。
好在一年两度的踩山节得以传承。
踩山节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相传是苗族不堪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和盘剥,发动了反抗封建统治的苗民起义,起义发起于二月,七月失败,被迫迁入四川。为纪念这次起义和迁入四川,即于每年二月和七月相约赶场,以示纪念,习定成俗,沿袭至今。
每到赶场的节日,周围几十里内的苗族群众兴高采烈,身着盛装,背酒捧笙,扶老携幼,欢歌笑语,慢道家常。
踩山节气氛最浓的是“立花杆”,由一个威望较高的长辈,将一根饰有五色线的花杆竖立于地,杆端飘动着一块红布,主持人手持红伞,领唱立花杆的歌曲,道几句开场白。人群围于花杆四周,聆听歌手唱《团结歌》《踩山歌》,此时男男女女都即兴而歌,此唱彼和,歌毕主持人唱《告别歌》至此礼毕。
在聚集场中,吹笙歌舞,具有“要逗要笑,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在表演过程中男女青年有许多优美的造型,冠以许多与苗族同胞生产生活十分相似的优雅名称,如“倒栽一根葱”、“童子拜观音”、“猴王挑果实”、“倒挂金钩”、“嫦娥奔月”、“拜谢王母”、“雪花盖顶”、“众星捧月”等。边唱边跳,情趣盎然。
“通过踩山,一踩踩出好前程,二踩采得良缘配,三踩才高胜八斗,四踩财源多广进,五踩才能皆兼备,六踩彩蝶到家门。”马志芬笑着说。
“古蔺踩山节具有见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古蔺文物局局长邱光前认为,苗场与踩山节是古蔺民间的节日,无论是整个活动流程,还是其中的交流的形式,都是活的传统。“它表达的是古蔺苗族人民淳朴的民风,浑厚的性格,体现了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图片由古蔺文化局提供)
责任编辑: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