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品质培育的基本途径

2015-05-30 19:06:10吴振峰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

吴振峰

[摘 要]道德品质培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公民道德品质培育依赖于个体自身条件,同个性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同时又是社会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此必须打击官员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不道德行为,强化网络管控,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在社会实践中,公民要学习思考,自我反省,日常养成,尊重他人,才能够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品德培育;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028 — 03

加强公民道德品质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党章》提出,“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提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3〕,110减少兽性,增加人性,既要靠法律约束,也要靠道德建设,而更多的是要靠道德建设,努力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一、道德品质是社会伦理规范在公民个体身上的表现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人依据一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通过个人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发挥作用。法律也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但发挥作用的渠道不同于道德,它是靠他律,道德更多的是靠自律。

(一)社会道德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3〕,103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并反映这些条件。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地位不同,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相应的道德实践也不相同。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必然对社会成员提出一定道德要求,并用这些道德要求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居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便形成社会道德,其它阶级的道德只是其阶级的道德不能上升为社会道德。当今中国,存在着小生产者道德、封建道德、资产阶级道德等,居统治地位的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道德规范。

(二)公民道德品质的培育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生儿在环境作用下便开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说话、学走路、学文化、学交往等,以形成一定能力素质,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倘若不完成社会化过程,便难以被社会接纳,难以在社会中生存。而学习和掌握社会道德规范,使之内化为自身素质并用于指导个人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的社会化过程。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劳动能力,个人难以生存发展。而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没有一定道德品质,个人就难以与他人相处,同样难以生存发展。

(三)公民道德品质的培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与其适应,社会道德分为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三大内容。公民个人品德做为社会道德的个体化,也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婚姻家庭道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职业道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公共道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哪一项存在缺陷,公民品德培育都不全面。

二、道德品质的培育依赖于公民一定的自身条件

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动物只是按本能行事,没有道德关系。“虐待动物不道德”是对人的评价,指责影响人们生活的动物“缺德”是对拟人化的动物的评价。品德培育是对人讲的,作为品德主体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生物学前提。恩格斯指出:“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3〕,40没有正常的神经系统谈不上人的品德培育。人们遗传获得的神经系统不同,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有的记性好,有的记性差等,同样影响人的品德培育。

(一)生理成熟为道德品质培育奠定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人才能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把自己与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联想、推论、抽象和概括,根据自身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过滤、加工、输出,并最终确定自己的言行。人出生后就开始了品德培育,但在生理不成熟时期,这一过程是被动地、简单地在小范围内进行的,生理成熟后,这一过程才转化为主动的,使品德培育进入正常轨道。

(二)个性心理制约道德品质的培育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它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个体意识倾向性不同,即需要不同,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目的、信念等;二是能力、气质、性格不同。这种差别使得人们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选择、道德知识掌握和转化、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培养,以及道德行为定向、强化和调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使品德培育呈现个性化,并使其成为个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什么样的个体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应便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特征。在环境作用下,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品德,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由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特征统一起来决定。

三、公民道德品质的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净化

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环境对品德培育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生物学因素只为品德培育提供了可能性,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道德教育和环境影响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重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经过多年努力,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改进、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改善、道德教育的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为品德培育创造了条件。但是社会上还有部分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努力,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加强整治。

(一)严肃党纪,打击各级官员的腐败行为

儒家文化、优秀干部好形象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等因素,决定了在人民群众眼里,官员不仅是“能人”,而且是“好人”,他们理应成为社会道德楷模。然而现实中,部分官员的品德败坏令人瞠目结舌,使群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感增强。党纪严于国法,对一些领导干部尚未触及法律的不道德言行,仅用道德遣责远远不够,必须依据党的纪律,出重拳予以严惩。部分官员腐败行为由情人告发,说明了官员生活已远离群众,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仅靠群众监督难以制约官员言行,必须强化党内监督,增强党的原则性和战斗性,一方面制约腐败产生,另一方面及时剔除腐败分子。

(二)弘扬正气,约束社会各种不道德行为

排队加塞、随地大小便、旅游景点乱写乱画、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等不道德行为,严重干扰了人们的公共生活,有些人把不道德行为带到国外,损害国家形象。冒充乞丐或装可怜骗取钱财、“碰瓷儿”、“扶不起”等真假难辨,亵渎了人们的良心,不利于国民正义观、义务观、善恶观和荣辱观的培养。夜间驾车开远光灯、酒后在公共场所滋事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麻烦。暴力执法、120抢救不及时等违反职业道德,以及包养情妇等违反家庭道德的行为,令人不齿,但又很无奈。这些仅靠道德谴责已难以制约,需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予以管束,甚至对有些不道德行为,应该通过法律予以制裁。

(三)净化网络,清除种种虚假歪曲等不良信息

网络信息庞杂,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黄、赌、毒”等内容也严重污染了人们的眼球。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攻击、对先进典型的亵渎、对党史和军史的歪曲等不良信息,以及一些“网络推手”发布的一些虚假不道德言论,严重干扰人们的价值判断,对品德培育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信息过滤,及时删除不良信息,惩治“网络推手”。同时在网络上及时公布热点问题真相,加强网上舆论正面引导,挤压不良信息存在空间。

四、道德品质培育的关键在于公民的自我完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4〕品德培育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无论教育还是实践,都要由大脑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一定感悟和认识。恩格斯认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3〕,94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如此。在相同经济地位、相同教育和基本相同的环境下,人们品德的差异在于其有选择性地接受道德信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内化,形成不同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新生儿只有本能没有道德。日后可能成为令人敬佩的君子,或令人不齿的小人,都在于其自身。古代圣贤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高度重视“慎独”,孟子尤其主张养“浩然之气。”〔6〕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当今品德培育中仍有重要意义。

(一)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提升思想文化境界

人的道德品质高尚与否同文化素养有关,不讲道德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不通情理有不解之缘。学习各种优秀文化会对个人品德培育起到促进作用,当然更直接的是学习与道德现象相关的知识。

道德与人类社会相伴随。人类思想史上关于道德现象的知识非常丰富。不同阶级的道德实践经过本阶级思想家总结概括,形成不同的道德理论和道德体系,其中不乏闪光之处。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唯心主义伦理学家离开社会生活条件考察道德现象,旧唯物主义伦理学家看不到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辩证关系,都不可避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的本质不是抽象人性的表现,也不是“良知良能”,更不是“神的意志”,而是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在品德培育方面,“坚定的信念不一定都以科学的和理性的知识为基础,它可能以虚假的、盲目相信的知识为基础。例如,有宗教信念的人往往就是如此,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也是如此。”〔7〕因此,在道德知识学习中,要通过思考、比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先进性,为品德培育奠定科学的道德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在当今中国公民品德培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体系也在通过非主流渠道传播并发挥作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其他道德体系存在竞争关系,构成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吸取社会中哪个道德体系的知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与教育、环境、个人道德倾向性相关。受其他道德体系影响,人们不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吸取营养,可能获得一定物质利益,但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对他的社会生存产生冲击。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鉴别力,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克服其他道德体系影响和干扰,才能为成长进步奠定基础。

“道德之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只是见诸于书本,而是见之于他人的示范之中。所以,学习道德知识离不开学习道德典范和他人的经验。”〔8〕学习历史上进步人物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品德培育的必然要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9〕日常生活中见贤思齐,向身边榜样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改进自己的言行,是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

(二)树立榜样,加强反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格言“认识你自己”作为其哲学原则,耐心劝说青年人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考察,甚至被判处死刑后还在说:“这确实是一个能做的最好的事,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0〕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1〕对自己的社会活动进行反思,从社会道德要求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是品德培育的重要方法。得到社会认可要反省,得不到更要反省,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明确自身角色、自身缺点、自身能力,始终保持得体的言行,面对荣誉不骄傲,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气馁,在实践中经过摔打,树立正确的义务观、荣辱观、幸福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尤其要正确对待挫折,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一问题。俗话说:“未曾清贫难成才,不经打击老天真。”挫折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必经环节。遇到挫折多从自身找原因,不回避责任,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逐步提高道德境界。

(三)谨言慎行,积善成德,努力修炼人生智慧

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2〕品德的形成和稳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听几次报告、上几堂课、做几件事、看几本书、看几场电影就能解决,而是需要一个将道德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加深感悟、不断改进言行的过程。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中,处理大小问题都要按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逐步实现从道德“他律”到“自律”以至“自由”的转变,把道德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以“有血性”为名生硬处理同事关系,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名放松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要求,都是不可取的。工作中更是要恪守职业道德,做到严谨细致,不出大的纰漏,少出小的纰漏,做到对单位全面负责,对个人全面负责。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处理问题时多做换位思考,替别人想一想,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任何人的成功都是艰辛付出的结果,对他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从中应受到鼓舞和激励,不能心存嫉妒,甚至在工作中设置障碍,进行人身攻击。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面越来越宽,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在“陌生人”面前如何行事成为道德修养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少人在“熟人”面前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在“陌生人”面前则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换了一副面孔。面对“陌生人”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既是品德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说:“谁在一生中没有过被言语污辱、伤害、毁谤的经历?我相信没有人能幸免。但以何种方式回应冒犯,是文明与野蛮的一个检测。”〔14〕把这句话改一下,“以何种方式回应冒犯,是品德高尚与否的一个检测”,同样是刘教授的意思。尊重他人,必须在交流中把握言语分寸。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5〕 大学·一章〔O〕.

〔6〕 孟子·公孙丑上〔O〕.

〔7〕 竹立家.品德教育与品德评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22.

〔8〕 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265.

〔9〕 论语·述而〔O〕.

〔10〕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

〔11〕 论语·学而〔O〕.

〔12〕 荀子·劝学〔O〕.

〔13〕 论语·颜渊〔O〕.

〔14〕 许纪霖,刘擎,等.你是不是查理.参考文丛〔J〕.2015,(02):55.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
市场竞争下的道德与法制建设
中国经贸(2016年21期)2017-01-10 12:33:49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商业经济(2016年3期)2016-12-23 13:12:44
浅谈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7:39:51
论会计职业道德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5:00:17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如何防止“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0:58:53
企业伦理视角下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探讨
财税月刊(2016年4期)2016-07-04 09: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