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15-05-30 02:43高晓雷高蕾张新娟
亚太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心理压力研究生

文/高晓雷 高蕾 张新娟

一、前言

压力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活动、事件等[1]。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过程处于正常完满的状态,具体包括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等5个方面[3]。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人生的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压力源,良好的应对方式是个体渡过坎坷的重要因素,同时只有有着健康的心理才能在生活的逆境中迎难而上,积极战胜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

目前对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就业和前途压力、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4];硕士研究生整体上较多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5];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研究生更多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这两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研究生则更多的运用自责、幻想、退缩、合理化这些不成熟的应对方式[6];研究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频率高于消极应对方式[7]。从整体的研究情况来看,相对来说对研究生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生的研究集中在内地,对西藏地区鲜有涉及。

研究生群体相对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研究生阶段大多处在青年早期,部分已进入青年中期,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或繁衍感,形成爱的品质,组建家庭以渡过该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当个体选择了研究生的道路则意味着大多数个体将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后延迟了,处于一个延缓偿付期,处于该时期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部,海拔高、气候干燥、缺氧,来西藏读研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是否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其应对方式如何?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西藏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西藏地区研究生193名,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男性76人,女性117人;已婚36人,未婚80人,有恋人36人,无恋人41人;来自农村117人,来自城市76人;独生子女42人,非独生子女151人;年龄在20-24岁之间79人,25-29岁之间99人,30岁以上15人。

(二)调查工具

研究生心理压力源评定。采用刘颖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问卷》[8]。该问卷包含7个维度分别为:就业与前途压力 (第19、26、27、28、30、31题);学业压力 (第 3、4、15、16、17题);经济压力 (第2、18、20、22、24题);家庭压力 (第1、5、7、8题);婚恋爱情压力 (第6、12、14、32题);人际关系压力 (第9、10、11、13题);其它压力 (第21、23、25、29题)。量表的 a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148,0.9496,有较理想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应付方式评定。采用的是肖计划的《应付方式量表》[9]。该量表包含6个维度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此问卷为二分法评分,每个项目有两个选项,分别为“是”和“否”。其中6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其中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及以上,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6个维度又分为3中国应对方式,其中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维度,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9]中的2个因子,抑郁 (第11-23题)、焦虑 (第1-10题),采用1-5等级评分,依次代表: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高分表示症状较重,低分则表示症状较轻或无。

三、分析与讨论

(一)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整体情况。

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从大到小的排序方式依次为:就业与前途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其他压力、婚恋爱情压力,与已有研究类似[5]。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规模越来越大,近几年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故而研究生普遍感知到就业与前途的压力,并且大多数读研的学生都是计划将来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故该压力来源排在第一位;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本科重在知识的掌握,而研究生阶段重在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都有科研任务,且有的学科科研任务较为繁重,故而学业压力的感知仅次于就业与前途压力;排在第三位的经济压力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同龄群体的参照,身边大多数的同学都参加工作了有自己的收入,而自己还要花费父母的钱,并且随着研究生不交学费时代的终结,故而体验到经济的压力。西藏地区研究生的应对方式排在前2为的分别为解决问题、求助,表明西藏地区研究生较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已有的研究类似[10]。原因可能在于:到了研究生阶段,个体的心智整体上到达成熟的水平,且已经有效的处理过一些题,经验发现解决问题和求助是比较有效的应对方式,故而较常使用。西藏地区研究生的焦虑和忧郁因子均高于平均数,表明西藏地区研究生整体感知到较多的焦虑和忧郁,原因可能在于:来西藏读研的学子,大部分来自内地,对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大部分的学子是调剂过来的,与自己的理想院校擦肩而过,心中难免失落,还意味着原先的人生计划需要重新调整,故而体验到较多的焦虑和忧郁。

(二)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2 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对西藏地区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 (表2)解决问题和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其他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人际压力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和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婚恋压力、人际压力、其他压力呈显著正相关;求助和就业压力、婚恋压力、其他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和解决问题、自责呈显著正相关;幻想、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和7中心理压力源均呈显著正相关;焦虑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已有研究类似[11、12]。原因可能在于:根据资源的有限理论,在较高压力、焦虑或忧郁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水平会有一定的下降,而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需要动用较多的认知资源,在认知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个体很难采用理性的应对方式,故而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三)西藏地区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研究生心理压力源的7个维度和应对方式的6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的2个维度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在焦虑因子上,其他压力、退避、自责、婚姻恋爱压力进入回归方程,对焦虑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可共同解释焦虑的变异量的42.4%;在忧郁因子上,其他压力、自责、就业压力、人际压力进入回归方程,对忧郁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可共同解释忧郁的变异量的56.5%。说明降低压力及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减轻其焦虑和忧郁水平,与已有研究类似[13]。原因可能在于:当个体在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时,个体自身是有感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遇到困难时也倾向于能够解决问题,只有当感觉到自己无力解决问题时并有无人可求助,才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在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中,个体伴随着否认自己的不良情绪,故而体验到较多的焦虑和忧郁。

表3 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四)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14]。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过程:第一步以中心化的心理压力源为自变量,中心化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以中心化的心理压力源为自变量,中心化的应对方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三步以中心化的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中心化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见表5:结果显示c’为0.607其p值<.000,因此是部分中介效应,与已有研究类似[15],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应对方式的中介来达到其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247,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的方差变异为5.3%。中介效应模型图如下:

表4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焦虑和忧郁高分组的被试在各个心理压力源上及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适当的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能降低个体的心理压力,在高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开展焦虑或忧郁的同质性团体,定期对其进行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个体的焦虑或忧郁;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结合对其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其应对方式的训练,培养其在遇到问题时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压力在所难免,研究生个体应学会自我调节,拥有更好的抗压能力。

[1]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

[2]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3]谭和平.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J].心理科学,1998,1(1):5.

[4]冯明智,吕娜.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5,10:201-203.

[5]武晓会.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特点及应对方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2007.

[7]叶盈.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4):12-13.

[8]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0]武晓会.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特点调查 [J].社会心理科学,2012,06:100-102+123.

[11]李金德,刘惠珍.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301-304.

[12]廖友国.中国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97-900.

[13]孟勇,张磊,张慧.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04:277-279.

[14]温忠麟,张雷,候杰泰.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2-620.

[15]姜松梅,付安洲,张勤.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研究生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中的影响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2011,15(1):80-84.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心理压力研究生
西藏地区日照气候变化特征
西藏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西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20世纪上半叶西藏地区交通近代化的构想与实践述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