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
面对社会飞速发展和人们生命意识淡薄的矛盾,基础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升师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美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因此,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生命意识生命化课堂在现代社会中,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众的文化素质也较上个世纪有了普遍的提高,但在这些繁荣景象的背后,不免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生命意识的淡薄则直接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漠视生命甚至是放弃生命的行为使群体性的朴素生命意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一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情况进行深思。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更是认为“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势在必行。
一、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特点
“生命化教学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生命关联性往往被割裂,变成了简单的知识传授体和知识认知体,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就变成了简单的认知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忽视认知过程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往往那些简单的认知过程使课堂变得机械化、程式化。生命化课堂是释放师生思维和生命活力,体现师生生命存在的课堂,其主要特征在于课堂教学主体的多元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注重教学主体生命的发展性等方面,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可以将课本知识内化为丰富的人格内涵和文化底蕴,提升师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地培育生命的苗圃和促进生命成长发育的主要阵地。
二、构建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主要策略
基于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和发展,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发展,这将成为生命化课堂的目标之一。因此,构建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是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构建高中语文生命化课堂的主要策略做简要论述。
1.语文教师要持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面对新课标和生命课堂的构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实践中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生命课堂组织者的转变。首先,教师要增加阅读量。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将以往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样教师在生命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生命课堂也就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反思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要做的工作,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才能成长。之于教育工作,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回顾、总结、思考、评价、调整。语文教师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更要反思课程教材,将两者进行整合、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水平,随时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实现将语文课堂构筑成精神家园的梦想。再次,教师要强化生命意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自身生命意识的成长过程,将学生看作是进行平等对话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努力将语文课堂创设成生命间进行互动交流的舞台,使得生命的火花在此发生碰撞和摩擦,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
2.师生共同深入挖掘教材文本,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文本教材就是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把握到语文教材的实质,使其在传统思维的掌控下生成更多的生命感受,珍视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现在的中学生很少经历过挫折和痛苦,稍遇逆境,就会表现出消极的人生态度,甚至做出一些蔑视生命的行为。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使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易于进行生命化的教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文本中生命意识的挖掘,逐步引导学生正视生命中的挫折和困苦,为真正地实现师生共同的生命价值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和平台。
深入地挖掘文本是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然而学生如何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则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就成为构建生命化课堂的一个首要问题。首先,要重视学生自身在预习阶段对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减少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实现对文本的有效理解。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解力和联想、想象的能力,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透彻、全面的领会,对文本中的不同生命意识进行认知和感受,同时又应从中领悟到与自身有关的生命意识。其次,要重视学生之间对于文本意义的交流过程,新课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为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文化基础都各有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对文本肯定又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些不同的解读在课堂上也会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而且语文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可伸展性和包容性,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但是从目前的课时安排来看,针对每一篇文章每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必要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不仅是对学生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尊重,更使得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为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了更好的材料和依据。在此交流过程中,学生必然是主体,但是教师要适时的做好了解和引导,以避免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再次,对文本内涵和其中生命意识的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直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在课堂上,除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教师还要抓住文本的价值,找到最佳切入点,适时地进行最佳提问,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
3.以富有生命化的考核方式加强课后的反思、交流
面对着当今的高考压力,语文这一本应丰富多彩的学科也展开了题海战术,各类型的考题使学生逐渐地感到乏味、无聊,语文也就失去了本应该具有的魅力。正是由于这种现状和压力,学生们在课后很难再次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美好,所以在课堂之外,教师要采取更富有生命化的考核方式,在夯实高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和积极主动性,最终使得生命化课堂贯穿学习的始终。
以上是笔者关于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的一些浅显的观点,生命化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只有将两者的生命进行交织融合,生命的价值才能更完备的体现,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更动人的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