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新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也就是计算机课。之所以要将它改为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在于把重点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转移到重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加强学生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上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于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怎样才算上好了这堂课呢?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认为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设计教学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延伸教学内容等六个方面来做起。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后成为一门中小学必修课,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晚,没有任何教学模式可参考,又由于它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一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很难借鉴,下面是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作一些改动,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与学生一起展望未来的生活,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等从而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开始广泛使用,而转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还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从信息技术的强大的功能介绍出发,等等。通过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对操作信息技术有一种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信息技术。
二、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的宗旨,在理论课上以信息为线索,培养学生收集,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信息的意识。在这个信息的社会,可以说信息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是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于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接受信息的状态。通过我们的理论课,让学生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如天气预报让我们了解未来的天气变化,交通红绿灯让大街上的车辆行人井然有序,课程表让师生们掌握每天上课情况,水稻新品种的信息将使农民大量地增产,商品供求信息带给商人的是高额的利润……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们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去收集有用的信息。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例如,以“定西地区农民种植的玉米”为主题,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学生为了得到这些相关的信息,必须要想很多的办法,做很多的实际工作,如找种田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了解情况,到乡、村或其它有关部门查找相关的资料,也有的找报刊杂志或有关的书籍查找有关的资料……这些工作都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和考验,经过一周的实践工作后,让学生带着收集到的信息回到信息课堂,大家一起来处理这些信息,最后得出某些结论:如定西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品种是什么,产量最高的品种是什么……主要是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信息,体会信息,参与信息,从而逐渐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三、在信息技术课上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进行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是先进地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必须以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和使用为基础。上机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方式。在上机课上,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操作上,以学生自学、分组讨论、老师个别辅导等形式来进行。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常用软件的操作不算太难,一般的学生都能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即便有什么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或是请教老师都是容易解决的。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请教老师、共同解决问题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可以说它就是同学们个性表现的一个场所,作为教师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开展多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创作比赛、集体制作、作品评析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还有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规范一些具体的做法,并通过每节课的不断加强,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比如,上实践课时自觉换鞋、理论讲授时做好笔记、操作时正确的座姿、指法规则、不做多余动作、出现问题随时举手问老师、不大声叫喊、不随意在机房走动、爱护机房设备、出机房后摆放好拖鞋,等等。
四、根据信息技术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好教学课堂
信息技术课不能用以往的应试教学模式,而应以信息技术课自身的特点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门与社会高科技紧密联系的学科,一门对教学设备依赖性很强的学科,一门课时相当有限的学科。与社会高科技的密切联系说明与课本以外的内容较多;各校教学设备的参差不齐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必然不同,这些都不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不要进行统一的纸笔考试,更为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设的新的学科,它必然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以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在这样一个新科技高科技不断涌现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里,学生要学会学习,自学的能力或自我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了。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知识与资料变得易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容易快捷地获得,因此大量资料性的知识的学习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变得日益重要起来。这些素质在中小学阶段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好奇心,体现为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为问题解决的能力,体现为创作与创造的能力,体现为参与决策的能力。所以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计划。
六、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全面拓展延伸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不必完全按教材进行。因为教材从编写到教学,总要一定的时间,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多关注信息技术方面的课外知识,将一些适合的知识随时加到课堂上来,让我们教学的内容要尽量与社会接轨,将所传授的知识尽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全自动洗衣机、程控电话、光缆通信、电子银行等,这些东西学生经常耳闻目睹,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将它们引入到课堂来,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既会使学生感兴趣,又能将信息技术知识通过这些实例浅显地表达出来。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要以信息技术操作为基本,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让学生学会掌握如何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来成为祖国需要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