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宁生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研修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设计一份好的教师培训方案是做好教师培训项目的重要基础,所以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各省的“国培计划”项目方案进行评审。笔者曾接触“国培计划”教师(校长)培训项目申报方案评审工作,读到许多方案,虽不乏优秀之作,但瑕疵频出的方案也不少。现从分析其中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制订教师培训方案做以探讨。
教师培训方案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设计者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是因为撰写者表述不当,等等,现分述如下:
此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主题表达不明晰。如一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对象是农村小学正职校长,培训者本是把提高校长教学管理能力作为主要意图,可是培训主题却写为“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农村中学内涵式发展”。这个表达从前一句看,本次培训关注教学质量管理,从后一句看,却是关注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式。这样的表述没能清楚表达培训主题究竟指什么。而且,从表述内容来看,整个主题的对象似乎是学校而非校长,更像是一句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工作口号。
1.目标偏离主题。如一个为期10天的短期集中培训,对象是农村初中班主任,主题是“初中班主任的德育能力提升”,但在目标表述中却提到“深入理解新课标,提升学员的课程意识”。虽然理解新课标、提升课程意识对学员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有益的,但培训时间毕竟有限,诸多有关德育能力的目标内容尚无法包纳,这会使目标宽泛、无法聚焦,与“德育能力提升”主题相距较远。
2.目标过高。如一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对象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目标中提到:“坚持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方针,按需施教,建立一支拥有高尚师德修养、富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学科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显然,最后一句表述的高目标不是十几天的短期集中培训所能实现的。
3.目标表述中含有非培训目标内容。如某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第一条是“建立主动参与,开放高效,满足教师自主性选择学习需要的教师培训机制”。这并非培训目标,事实上它像是一个区域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目标。
4.目标表达前后主体不一致。某初中班主任培训方案的培训目标写道:“(1)帮助初中班主任认知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实质、成因;(2)树立青少年、儿童教育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责任意识,确立‘关爱·尊重·沟通·引导’的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理念;(3)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问题及教育应对策略、方法,提升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其中,第1条的表述方法以培训者为主体,参训者为客体;第2条却以参训者为主体;第3条则前一句以参训者为主体,后一句以培训者为主体。从文法上讲这是不合适的。
1.课程中的专题设置没有紧紧围绕培训目标。如主题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与创生”的班主任培训,培训目标写明要使学员“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方法”,但在课程安排的各个专题中却没有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
2.课程结构不合理。一是实践性课程偏少,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不足,可供学员参与式、体验式或互动式学习的课程不多。二是课程组合缺少层次性、逻辑性,各个专题之间逻辑联系不明显,粗糙拼盘,学理不足。
1.未提出考核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学员应有怎样的表现和完成怎样的任务。
2.考核要求操作性差。虽具体提出了考核要求,但所提要求在实际考核评价中操作难度大,欠可行性。如某方案在学员考核办法中写道:“一方面是考察学员的思想和观念是否发生变化。主要侧重于考核受训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综合成绩。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有效作业、叙述研究成果、课例研究、教育教学案例以及学术论文等方式进行,主要考察教师的学养是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考察学员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发生变化,可以通过说课、上课、评课等形式进行。”事实上,在有限的培训期内对每一位学员逐个采用上述各种方式考核,工作量非常大,实际是不容易操作的。并且该考核办法表述中两处使用了“可以”,似乎考核项目尚未确定。
好的教师培训方案首先能为圆满完成培训项目而规划合理的内容与路径,并且它还是易读、易理解、易操作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主题鲜明;
2.目标明确,目标围绕主题;
3.课程内容围绕目标;
4.课程内容结构合理,课程学习形式得当;
5.培训师资结构合理;
6.管理人员责任明确;
7.考核评价围绕目标,要求具体;
8.可操作性强;
9.文字简洁。
虽然教师培训方案的体例可以多样,但是无论怎样组织文字,其主要结构是大致相同的,都应该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学员考核要求、培训管理等,参见图1。如今训后跟踪指导也成为国培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
图1 培训方案的主要结构
在设计培训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设计应从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出发,从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出发。
2.实践性原则。培训内容应充分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培训方式应主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来学习,要能最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培训中要占主要地位。
3.引领性原则。培训提供给教师的应该是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能够引领教师发展。
4.针对性原则。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针对参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5.开放性原则。培训的资源是开放的,培训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培训带给教师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是开放的,培训促成每一位教师的转变是开放的。
培训方案的设计依据主要是教师的需求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需求。要通过多种渠道做训前调研,获取教师需求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需求信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参考筛选结果确定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对参训教师的同事、学生及家长等相关人员做调研,从他们那里获取参训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为设计方案提供更多参考。
方案设计者应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牢固树立“关注需求”的意识;有效采集“需求”信息;合理筛选“需求”信息。
培训主题是将培训项目的主要意图和目的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方式。它能导引和透射培训的方向。
培训主题的表述应力求做到抓住主旨、简练明晰、蕴含学术气息。“抓住主旨”有助于培训者和参训者领会培训项目的主要意图和目的——既有利于培训者把握培训的方向,也有利于参训者朝着预设方向学习;“简练明晰”才能一目了然地传递培训者的意图;“蕴含学术气息”可以唤起学员对培训项目的重视和期待。
例如,在“国培计划”某校长培训项目申报方案中,培训主题为“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对此我们做如下分析:
其一,该培训主题表述不够聚焦、不够简练。“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可以解释为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来进行学习,这属于培训方法,而后面句子表明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所以前一句可以去掉。
其二,“更新教育理念”与“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在逻辑上关联度还不够大。如果改为“更新教育法制理念,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应更合适些。当然,如果改为“增强教育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或“理解标准,更新理念,提高依法治校能力”也未尝不可。
1.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意义
培训目标是培训者期望参训者在培训学习后达到的总体效果,是对参训者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行为等方面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许多方案把培训目标分述为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培训项目举办者希望通过培训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预期成果,它描绘培训的出发点和预期成效,是一种“战略性”目标(有的方案把它表述为“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落实,聚焦到总体目标的具体内涵,体现总体目标的具体特征,是一种“战术性”目标。总体目标写“意”,具体目标写“实”。
例如,总体目标说“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则具体目标可以是“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等等。
具体目标对培训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有直接指导意义。所以有的方案并不设置“总体目标”,而把具体目标直接表述为“培训目标”。
2.目标的维度划分
拟定目标应着眼于帮助参训教师形成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掌握新知识与了解新信息,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来划分培训目标。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它与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成的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可以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如“专业理念与师德”可对应“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专业知识”可对应“认知领域”,“专业能力”可对应“动作领域”(参见图2)。
图2 教师专业标准维度与教学目标的对应
3.常见的目标表达形式
培训目标表达有多种形式,较为常见的有两类:
第一类:结果性目标——具有外显的动作、行为特征。它包括四个元素: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使学员能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并达到什么标准”,多用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方面。例如“使学员(行为主体)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对课堂(行为条件)开展现场教学诊断(行为活动),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诊断报告(行为标准)”。
第二类: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具有内部活动特征。有些学习对学员产生的影响是内在的,如学员的思想、观念、心理、态度的变化等。这种目标着眼点不在于学员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而在于学员的思想、精神与情感变化。它包括三个元素:主体,思想、精神或情感的内容,状态或水平。简单说就是“使学员的什么达到什么状态或水平”,多用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如“使教师更加爱岗敬业”。
并非所有目标都能做如上的形式解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有所遵循的。在撰写目标时重在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围绕主题。目标紧紧围绕主题,才能促进培训意图实现。第二,表达清晰。目标表达得清晰,使培训者思路明确,有利于课程设计,有利于组织实施,而且还帮助学员“学得明白”。第三,达成度可测量。目标的达成度可测量才便于培训者在训中和训后把握目标实现的程度。虽然现实中有许多培训目标的达成度不宜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检测,但在制定目标时追求达成度的可测性,对我们科学制定培训目标是有益的。
例如以“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题的培训,培训目标可以设计为:
(1)使教师了解《课标》的新变化,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
(2)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把握教材重点与难点的能力;
(3)提高教师针对课堂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4)增强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1.设计课程模块。要使课程体现逻辑性、层次性,应先做好课程模块设计。在设计时紧紧围绕培训目标,彰显主题,有序展开。课程模块通常设计为两级,其中一级模块可以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二级模块视具体项目而定。图3是一个初中班主任培训的课程模块图。
图3 培训课程模块
2.选择专题。在二级模块确定后,为每一个模块“填充”内容专题。选择具体专题时,可以参考教育部制定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这个标准按学科或领域分学段、分项目给出了各类教师培训的课程建议。其建议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既加强师德和专业理念教育,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又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既适应教师的现实需求,又突出课程内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
在选择专题时还可以参考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当然有时也可以以教师工作的内容为线索。例如主题为“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根据教师工作内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设置的课程专题可以有:新课标解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高效课堂的特征及其实现、教师怎样备课、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管理、学生作业的变革、怎样开展分层教学、如何利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
3.选择学习形式。设计课程专题时,应同时考虑各专题的学习形式。培训课程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多见的学习形式有:讲座、讨论、与专家互动、案例教学、观摩交流、观课议课、同课异构、微格训练、驻校研修、现场诊断、反思、教材研究、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演讲、沙龙、网上交流、网上学习、比赛、读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在各专题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将多种学习形式合理穿插起来。
4.确定内容专题与学习形式的两种操作方法:
(1)以内容优先的方法。即先考虑安排哪些内容专题,再确定怎样的学习形式。例如,先确定内容专题: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进行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教育。再确定学习形式:讲座与案例研讨,请法律专家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中的法律法规问题;请特级教师做题为“我的执教之路”的事迹介绍。
(2)以形式优先的方法。即先考虑选用哪些学习形式,再嵌入具体的内容专题。如第一步考虑:安排讲座2次、进课堂研课3次、案例研讨1次。第二步考虑:2次讲座内容分别为……,3次研课内容分别为……,1次案例研讨的主题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是,设计时可以从参训教师的学习规律出发,先将若干种学习形式合理串接起来。
例如,为“备课能力提升”模块确定课程:
先设定学习形式。分为五个环节:理论引领、经验研讨、操作体验、陈述评议和展示交流。
再确定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内容。1)安排一个“学科教学论”方面的专家讲座。2)进行备课技能的实践性知识交流。内容包括怎样理解教材,怎样了解学生,怎样备教法学法等。交流活动按小组以论坛形式进行。3)学员写一份自己满意的教案(以组为单位,全组学员写同课异构式的教案,便于下一步交流研讨)。4)小组交流评议,学员说自己教案的思路及亮点,对他人教案进行评价,并写一篇教案评析。5)优秀教案及优秀评析展示。
对学员的考核要求应当围绕培训目标明确提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学员在培训中应遵守的纪律;学员在训前、训中和训后应完成的任务;对学员完成培训任务情况的考核办法。
学员参加培训贵在自主学习,培训者要给学员多一些时间和空间。所以对学员的硬性考核要求不宜过高,规定提交的书面作业不宜太多,否则可能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也影响研修效果。
例如某培训方案对学员完成任务情况的考核办法如下:
成立由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班主任、班委会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员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评定。对学员的考核按学习态度和完成作业两块累计,成绩80分以上者为“合格”。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评选优秀学员,名额按照学员人数的15%确定。
考核评分标准如下:
1.学习态度(60分)
(1)出勤(30分):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
(2)表现(30分):态度认真,学习努力,积极参与互动交流。
2.完成作业(40分)
(1)训前作业(10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一份自己最满意的教案。
(2)训中作业(20分):听课后的观摩报告或同课题教学设计1份;培训感悟与反思2篇。
(3)训后作业(10分):学习总结1篇;对训前作业中“最满意的教案”的评析。
上述考核办法表述明晰,既有利于鞭策学员认真学习,也有利于培训者的管理操作。
因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不同,培训方案的设计与表达可能千变万化,但只要抓住以上要领,我们就能制订出一份优良的方案,为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