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原则和策略

2015-05-29 09:01李金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9期
关键词:原理规律概念

李金国

(镇江第一中学,江苏镇江212000)

在“一标多本”的新课程体制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组、整合四个版本地理教材内容,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实际行动。但笔者认为,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再处理的途径还可拓宽,比如将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链,使之“问题化”。因为“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组织’课程,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1]。近几年笔者的实践也证明,“问题化”处理过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材的探究性、可读性,还能激活地理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原则

1.认准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科知识体系过于严密、呈现形式过于单一的状况,但大量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等内容信息,多数仍处于“贮藏”状态,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智慧性地“激活”,使之“问题化”。教师须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选准角度和最佳切入点。有的问题可设置在认知冲突点上,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问题可设置在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上,以引导学生实现有效迁移;有的问题可设置在学生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嫁接”点上,以深入浅出地帮助其理解;有的问题可设置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点上,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2.把握难度,贴近“最近发展区”

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会失去问题的根本意义;相反,如果问题过难,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反而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具体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不同特点、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针对不同班级设计不同起点的问题,使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2]。

3.关注跨度,紧扣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明确课标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好的问题往往是紧扣教学目标、着力在教学重难点内容上提出的,应有合理的跨度,既不能平均用力跨度过大,又切忌遗漏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疑点。

4.设置梯度,体现层次和系统

问题切忌大而难,或令学生无从下手。对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宜帮助“搭建支架”,设计成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进阶性“问题链”,从而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5.调控密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数量要适中,要疏密相间。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过密,课堂上教师不断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则课堂教学有可能会从过去的“满堂灌”转化为“满堂问”。这些问题往往会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或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圈套,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缺乏个人独到的创见,也会缺少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也就难以理解、消化。相反,如果问题密度小、数量太少,讲授太多,一方面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二、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策略

1.地理事象内容转化成情境性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原理、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掌握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再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但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容,可转化为情境性问题,用以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那些实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通过呈现鲜活生动的文字、数字、图像材料,并将之转化为情境性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地理概念内容转化成直观图形问题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化过程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依据,也是进行地理思维的“细胞”。对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习地理原理的基本前提。然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学习,经常出现混淆不清、望文生义、内涵理解模糊、外延把握不准、表述不严谨等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地理学习成绩提高的“瓶颈”,究其原因,与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有很大关系。

深刻理解内涵、准确把握外延,是掌握地理概念的关键。地理概念的内涵指地理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该地理概念反映的一切地理事物。将地理概念内容转化成直观图形问题,可以更好地透析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缜密性。如将地理概念内容转化成纲要信号图式问题,可以用简洁、直观的词语、符号、数据、线条等信号,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演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区别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有效进行逻辑思维过程的“加工”,更好地学习地理概念。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概念时,设计如下纲要信号图式(参见图1)。结合纲要信号图式,设计这样几个导学问题:(1)棉花、原始森林、清洁汽油、闪电是自然资源吗?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2)你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它们分别来自什么圈层?(3)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中使用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可再生?哪些不可再生?通过图式和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把握地理概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能力。

图1 教学“自然资源”概念的纲要信号图式

3.地理原理内容转化成迁移性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及不少地理原理,如水循环形成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的保温原理、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等,它们构成了高中地理核心内容之一,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巩固各原理,并做到学以致用,在地理原理与实际问题之间构架桥梁,可将之设计成一系列迁移运用性问题。

例如,关于大气的保温原理的学习,可转化成一些迁移应用性问题:青藏高原太阳光照为什么强?而其热量又为什么不足?为什么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而气温日较差却大?晴朗的白天与阴天的白天相比,气温如何?为什么?夜晚呢?

4.地理规律内容转化成推导性问题

地理规律包括地理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空间分布等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许多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等。教学时可结合有关示意图或分布图,将这些地理规律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推导性问题,通过引导分析、推导、归纳、概括,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规律。

5.地理成因内容转化成探究性问题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以及历史、市场、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等社会经济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一果多因”,有的则“一因多果”。将有关地理成因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不但能引导学生探求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而且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和中美洲东侧,这四个区域不在赤道附近,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却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忌直接告知学生。可设计成以下探究性问题:阅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以上四地地处什么风带?风向如何?气流来自陆地还是海洋?阅读世界地形图,这四地附近地形如何?以上气流及地形对四地降水有何影响?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这四地附近海域分别有什么洋流经过?性质如何?对这四地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影响?四地纬度高低状况如何?得到的太阳热量如何?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探究,其成因逐一明了,谜团逐步解开。

6.地理观念内容转化成开放性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3]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把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作为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需要在平时的地理教学过程之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可将有关教学内容转化成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争论中明辨是非,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有位地理教师教学“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问题研究课时,设计了诸如“大坝,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如何辩证地看待大坝?”“三门峡大坝缘何由‘中国第一坝’转为‘命悬一线’?”“如何理解‘反对三峡建设的人同样具有贡献’?”“怒江流域是否需要再建大坝?”“要原生态河流还是要当下经济发展的‘出路’?”“你对河流开发建坝持怎样的观点”等一系列开放性、思辨性很强的问题,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探究,激烈的争辩中,正确的地理观念教育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1] 周加仙.走向智慧教育:探索性课程的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03(6):3-7.

[2] 李金国.地理“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与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1(4):76-7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猜你喜欢
原理规律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巧解规律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