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波
预习设计是初中数学导学稿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能充分体现导学稿的导学功能,又是真正实现“自主课堂”的关键环节。一份好的预习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学情的、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的方向,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主动投入学习的平台,并借助课堂评价的激励机制,促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预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预习设计应突出重难点,并为突破重难点铺好台阶。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课时的内容知识点较多,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预习内容时,教师要紧扣一节课的重难点,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难点得到分解,重点得到突出。
2. 预习设计要体现“预习”功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在编写预习内容时,必须要牢记“预习不等同于提前学习”。预习就好比打仗前的火力侦察,它的功能应该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争取主动,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预习,学生上课应该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3. 预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深度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设计预习内容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要求学生划一划、填一填、记一记等。对个别学困生而言,预习时可只看重结论与公式,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除了关注新课中出现的概念、公式、定理,更要关注公式或结论产生的过程。这就要求预习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要使优秀生从解决问题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预习设计的多种不同形式
在日常的预习设计中,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变换预习内容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充满新鲜感,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常规型设计。
了解内容式。要求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划出重点及不懂的地方,并完成老师设计的问题。这是预习最低层次的要求。
疑难自查式。针对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思考其来龙去脉,并让学生自己推导一遍,再进行对照自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笔记。
扩展思维式。引导学生注意例题的解题思路及格式,分析每一步骤的依据,或学生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解法。对于难度较大的例题,教师要预先设置变式训练,分解难点。
习题反馈式。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尝试解答某些习题。通过做题可以了解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做出来,就可以提高解题信心和兴趣;如果做不出来或做错了,则可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理解透彻。
2. 趣味型设计。
查找资料式。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了解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勾股定理》这节课,教师就可布置学生先上网搜集有关“勾股定理”的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动手实践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新的知识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这样学到的知识往往终身难忘。如初二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可布置学生制作“黄金矩形”,第二天学生把作品带到课堂上,让他们来说一说:什么是黄金矩形?如何制作黄金矩形?为什么你制作的是黄金矩形?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到黄金矩形?
调查统计式。在学习前,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相关结论,从而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在固定时段内统计某红绿灯处的人流量,并根据数据画出时间段与人流量的函数关系图像;收集不同小组同学的脉搏次数,并计算每个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综上所述,教师在编写预习设计时绝不能随便应付、马虎了事,教师必须以认真备课为基础,集结整个备课组的思想结晶,编写出与实际教学过程相匹配的预习内容,要让学生感觉到预习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学生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同时,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收集学生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给教师不一样的启示,从而组织更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