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巴 不好的艺术往往只要求对

2015-05-29 14:08
艺术汇 2015年1期
关键词:白糖艺术作品文字

渣巴,在个人创作的同时兼作微信公众平台“忽然”及其网站的艺术总监,推送艺术及服装设计作品。从相关平台及功能设置可以看出,“忽然”有着诗意的风格,例如由庄子“人生天地如白驹过隙”得来的名字,导航栏文字的选择,甚至是不加图注完全视觉化的微信内容,在我看来都是诗意化的变相表达。在个人创作中,渣巴追求着一种对眼睛的尊重,于是他更关注作品的第一性,即在与观众视觉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可能,而不是经过转译之后对作品的分析和表达,同时也不排斥在这个过程中所裹挟的错误——那些看不出错的艺术,绝对成不了伟大的艺术。

I ART:“忽然”是如何命名的?“忽然”的网站上采用文字作导航条功能是怎么考虑的?

渣巴:“忽然”取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导航栏设置成文字形式是“忽然”很重要的一个特征,这些文字有的是歌词,有的是生活中的对话,鼠标移动到文字上的时候,会显示艺术家信息栏,文字随着网页刷新产生变化,将人带入不同的境界,联想到不同的状况,比如诗句“在北京迷过路”(摘自诗人廖伟棠的诗《凌晨4点,和我做爱》)便可以很快地将人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这是我们所希望的。

I ART:“忽然”的微信平台上为什么只发作品图片,不发图注?

渣巴:在我看来,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是理应如此,知道这件作品的名字、年代、材质,往往让人用图注代替了图本身,丧失了思考。舍弃掉图注之后,让人更接近真正要传达的东西,而不是转译成文学或者其他片段的画面。我所理解的认知是:视觉的东西,要让感觉去交换感觉,让经验去替换经验,这才是艺术。

I ART:“忽然”在挑选艺术家作品进行展示的时候,标准是什么?

渣巴:标准是模糊的,这就像如果你让我说什么是艺术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什么不是艺术。从形式上说,并不局限于材质和某种形式;作品方面,它甚至可以是一个50分的东西,但是希望作品本身对人有所启发。我们不挑选已经90分,但是对他人没有任何价值的作品。有的艺术家可以成就他人,比如说塞尚,可能有十个不同的方向,甚至有看起来截然相反的艺术家受他影响,说明塞尚可以给别人一个开阔、狂野的空间,足够每个人在里面撒野。另外一种人,成就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弱一点,比如说毕加索,可以让自己获得伟大成就,但是对他人的启迪没有塞尚的可能性大。

希望作品还有所可能,就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是互相帮助的一个过程。曝光率很高的艺术家我们一般不推荐,这是对资源的珍惜,或者有所知名,但是某一方面的作品不太为人所知。还有就是知名度并不高,但是作品会有一种可能性,或者是国外的,也不是名气很高,但是作品都很好。虽然互联网会让大家的视野开阔,但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会有一叶遮目的感觉。

I ART:你喜欢的艺术家是?你个人的创作为什么选择绘画这种方式?

渣巴:我喜欢的艺术家是莫兰迪和毛焰。我的创作其实没有固定方式,只能说以绘画为主,或者说展现给大家看的形式以绘画为主。因为我觉得绘画是解决视觉问题的基本手段,视觉的艺术,最好还是在视觉中成立,绘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I ART:你喜欢莫兰迪的哪些方面? 如何将这些经验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上?

渣巴:其实最好的艺术从来都没有创新过,最差的却一直在创新。我们现在默认创新的就是好的艺术,其实是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守成。比如说国画的传承,在清末,真正守成的是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而八大山人却更加广为人知。所以创新更易,守成更难。莫兰迪恰恰是可以忽略掉时代的一个人,好的艺术看不出时代。而且,我从来不会去翻译这些人的东西,而是看他的作品,看他作画过程。

我一直在学习自己喜欢画家的东西,先做到所有人的共同的部分,而不是所有人不同的部分。如果有所不同,自然就会有所不同,不是刻意为之。其实创新是一个目的论的东西,已经先有了设定,然后再来说怎么做,我还是比较追求守成,虽然也做其他形式的创作,但从作品上可以发现,展现出来的部分基本都是守成,就是没有悬念,画大家都会画的那部分。

I ART:在绘画中关注什么?技巧性在绘画中的东西重要吗?

渣巴:在绘画里我主要的追求是——对眼睛的尊重。从颜色或形式方面,让视觉本身的最大可能性得到体现,而不是说把一种视觉的可能性变得更易于把握,易于流行,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带有错误,也要裹挟着这些错误,是带着错的对。我们今天的很多东西是太对了,但其实认真去看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对里面藏着错,只是把错放在一个最次要的位置。对和错,纯洁和肮脏,都可能在一副画里面,只是每张画隐藏的方式不一样。不好的艺术往往要求对。就像某些翻译,单从文本上挑不出错,因为它是在原作上空悬停的正确的东西,但是模本被拿走之后,这种翻译是不成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样一种对,它太对了,对的让我无话可说。

技巧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会让你更好说话,不会显得蛮横。这就是技巧。有些人意志力很强,但是技术很差,他做的作品就会显得强词夺理,总是显得声音太大,“大声呵斥”不是好的艺术。小声说话,但是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而不是大声喊,但是谁也听不到。技术帮助你更好地说话,更好地让人听到,显得不那么蛮横和自私。有时候不求甚解,往往能够获得更多,而不容易掉入一个假象里去。如果艺术家本人没有在画里面告诉你,有时候你就可以不知道。

I ART:如何摆脱观看作品时候的转译?

渣巴:如果在与艺术作品接触过程中,时刻使用转译的方式,观众看任何作品都只能看到他自己,而永远不能抬脚上另外一个台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已经把艺术作品转译成了一种自己觉得懂的东西。这就像我听过的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说,实现共产主义以后,我床头左边放一罐白糖,右边放一罐。于是,她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左边一罐白糖,右边一罐白糖。很多观众观看艺术作品的时候,都抱着两罐白糖,你有时候要放弃白糖,才能看到更多。

让感觉去体会感觉,让经验去替换经验,把白糖扔掉,放弃掉共产主义,如果你老惦记白糖和共产主义,你的生活就只能是两罐白糖。(采访/编辑:冯发轫)

猜你喜欢
白糖艺术作品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缅甸白糖出口中国受阻,滞销严重
有趣的实验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贪吃的小仓鼠
梦中的文字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