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老毫不含糊

2015-05-28 18:29廖保平
检察风云 2015年9期
关键词:护工养老保险养老

廖保平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酝酿设计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方案,计划在下半年上报国务院,到时养老保险基金部分资金也将进入股市。

很显然,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养老保险基金资金只能存放银行或投资国债,一旦遇到存款利率低于实际通胀率,保值增值压力骤增。其实,在目前的养老金政策下,养老金无论是体外输血还是自身造血功能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银发贫困”问题。

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中国古代,在“以孝治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理念下,也很注重养老。早在周代,《礼记·王制》就有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的记载:从50岁起,供给其细粮;到了60岁,要准备隔夜的肉食;到了70岁,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没有规律,要在床前伺候,随时满足其吃喝,老人出游,要带着食物跟着。为了鼓励人们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相应的减免徭役政策:“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就是说家里有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家中一人徭役;家里有90岁的老人,则免全家徭役。

周代还针对四类老人,给予“国家养老”的待遇:类似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类似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类似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类似五保户的“庶人之老”,政府拿出钱粮来给他们养老,都带有奖励和照顾的意思。

此外,周代还实行“养疾之政”的“免费医疗”,在官府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公职者,70岁以上三天一问;80岁以上两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每五天问一次,足见当时的老人多么受敬重,晚年生活应该过得不错。

周代的给食、免徭役等养老政策被后世所继承。比如汉代文帝刘恒即位当年下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如此多的米肉酒,家人也跟着享受,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汉代还规定,56岁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赋税;家里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可以享受免除徭役。为保证家庭养老的落实,规定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还专设“赐杖”制度,凡是70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予王杖,执有王杖的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是为“虽有罪,不加刑焉”,体现出对老人的特别优待。

到了唐代,养老制度更趋完善,首先是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做法。据《唐大诏令集》记载,唐太宗在“即位赦”中曾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

为了防止出现“空巢老人”,在法律上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思是,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否则要被治罪。唐朝还实行过“补给侍丁”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增至五名,免除家人照顾老人之忧,可以想见,家家户户都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老人的地位十分尊荣。唐代还注重精神养老,当时叫做“色养”,是指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

古人的养老模式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垂范,而关键在于这方面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图:王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护工养老保险养老
北京护工故事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上海市护工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养老之要在于“安”
模范护工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