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铭江
近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艰难而又扎实地推进着,尽管曾统一推行的“单元整合模式”最终被迫放弃,但其所倡导的新课改理念却得以延续。目前,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逐渐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我校高一历史学科组根据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大量讲解课本知识,生怕遗漏重要知识点,而这换来的却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倦和反感。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高一历史教师在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新课内容前,教师会要求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根据导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完成导学资料上的相关任务。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就会基本掌握教材的相关知识。对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生可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以问题生成单的形式呈现给教师,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以体现,学习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教师也能因此摆脱繁重的低效劳动,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研究,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适当引入地方课程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教学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会使学生在客观上对历史学习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与历史人物进行“沟通”与“交流”,消除历史学习陌生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米易中学正在进行的市级课题《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适时补充米易地区的乡土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形成与演变”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介绍了攀枝花市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代城市由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变的发展趋势;在讲解“改革开放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一问题时,笔者介绍了米易县安宁铁钛等几大民营企业的情况,提高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
三、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改变学生记忆习惯
传统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历史结论,要求学生对历史结论进行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记忆效果,还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记忆在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学生要牢固记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等,否则就难以解决历史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试题大多采用的是新材料,学生必须在记忆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解答相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记忆习惯,避免死记硬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记忆。例如,在讲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呈现了相关材料和问题,学生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后就能深刻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讲解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影响,还是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进行评价,教师都可以先呈现相关材料,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总之,教师要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唯有如此,高中历史教学才会呈现生机与活力,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