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松 张志强
摘 要:大学生暑期实践工作是团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在暑假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重要工作,也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工作实际情况,从暑期实践工作实际开展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入手,多层面总结梳理,并针对当前目前大學生暑期实践活动的普遍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建议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
1.内容有限,缺乏专业指导。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暑期选择到工厂打工而非进行专业的社会实践,而且社会实践内容有限。多数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甚至毫无联系,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差。在整个社会实践中专业教师参与度低,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指导。
2.资金缺乏。目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交通、食宿费用远远超过能获得的资金支持,学校每年为学生划拨的经费根本不能满足整个暑期实践活动。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强化宣传力度的同时向社会广拉外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性发展思路,积极主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沟通,增强了解,尽可能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和活动经费。同时,高校也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升一定的高度,整合校内资源,提高经费预算,保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健康良性的发展。
3.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自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开创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活动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主题,如“三下乡”“感知就业”“红色之旅”“四进社区”等。尽管这些为现在学生的暑期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是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和懒惰心理,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导致多数大学生的实践都停留在“自己找题目,自己搞实践”的水平上,沿用已有的实践素材缺乏突破和超越,实践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多,趋于同一化,单调乏味。
4.缺少规划,目光短浅。虽然当前很多学校都在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一项重要的空白工作来抓,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并没有真正广泛地深入到广大学生的心中。多数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和督促,而能将暑期社会实践规划进职业规划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学生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走马观花、应付差事,把实践当成了外出游山玩水的大好机会,使得暑期社会实践如风而过,社会实践也就随之结束了。
二、完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方法分析
1.完善经费配比,扩展经费渠道。目前,我校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实践经费主要为先行垫付,重点团队在实践后可以报销部分经费。该笔款项由学校拨款,在暑期社会实践平均6天的实践中,人均每日预算16元左右。实际上,目前完成暑期社会实践的开销普遍高于此,这还不算前期策划和后期总结中存在的大量“入门”设计印刷费用,不是所有队伍都有预期的经费支撑。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好经费渠道扩展工作。一是在联系相关合作企业的同时,要广泛与周边中小型企业合作,向实践队公布合作企业名单,给予团队一定的经费预期,促进校企合作,达到双赢。二是针对目前政府、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有课题、有经费、无精力,需要社会化调研的现状,根据大学生有精力、有知识、无经费的特点,通过自由组队实现知识支撑多元化,引导学生投入到与社会需求牢牢挂钩的实际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另外,除了社会化筹集资金外,还要通过减少开销来解决问题,交通和住宿费用是大部分实践队伍的主要开销。建议各实践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在家乡实践,着重引导一部分学生在农村和城郊实践。由于暑期社会实践队伍的类型多样,后期奖励规则在针对不同队伍分配上还可以改进。例如:志教服务类团队的实践经费需求是较小的。因此,应该在限制总配比的情况下,进行账目审核和报销,完善校内暑期实践经费分配体系。
2.加强对三个“特别群体”的支撑。一直以来,家庭困难、心理问题是团学工作的重点关怀对象,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实践积极性,以组织工作的系统性和人情味带动三个“特别”学生周边学生全身心投入暑期实践,是在微观上强化暑期实践工作效果的重要工作。目前,三类特别学生突破的瓶颈是前期资金不足、接触面狭小和“圈子壁垒”。因此,建议在暑期实践开始后,参照困难评定结果,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直接资金补贴,着力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京内志愿支教和社会服务工作;以班级为单位,鼓励学生干部侧面地邀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组队,着力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暑期社会调研和特殊教育的支教工作。
3.全方位辅导提升实际效果。目前,暑期社会实践的参与对象主要为大一新生,短暂的一年大学时间中,绝大多数新生缺乏对学校和社会的认识,这些问题从客观上阻碍了一部分学生以较大的热情参与到暑期实践中,也在一定层面上使新生的立项视野不够广阔、实践技巧不够充足,拘泥于日常交流中得到的前几届同学的范围和形式,存在实践的“僵化死角”。实际上,目前暑期实践在工作疏漏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组织管理的持续性和较差的系统性、实践队宣传手段盲目性,此外,安全保障也不充分。因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组织协调上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实践队自选较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对点辅助工作,做好实践前的立项引导、实践中的安全保障和实践后的总结;要更加注重抓好立项工作,根据团队项目的出发点、意义、实践过程、预期费用等以及该团队的构成和项目选择,带领实践队员深入剖析其实际操作可能,并通过预留提前量为二次立项做好准备;要更加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引导,特别是针对各实践队编辑印发指导手册,疏通信息推介和组织管理渠道。另外,要强化安全保障体系,注重落实安全承诺书的签署和实践期间的安全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持续地投送安全教育信息,同时,要注重实践团队的地方化管理,要在各省设立暑期实践义务值班员,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建立过境实践队值班员——队长QQ群,要求实践队长在规定时间前必须加入相关群,值班员对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情况进行提示,强化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的持续性。
4.实践与专业、就业有机结合。从暑期社会实践的经验中不难看出,暑期实践的主题是紧密围绕党的主张、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的。当前,受到市场环境影响,一部分毕业生求职时相对盲目,鼓励青年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就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行业的岗位需求是当前的实践重点之一。另一方面,要注重打破隔断,推动校际之间的实践队伍交流,着重引导以主要学生干部组成的院队进行校级之间的团学工作交流,要注重关注和引导跨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并对取得丰硕成果的队伍预留评奖评优名额。
5.社会实践向专项研究延展。暑期社会实践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为高校青年学生营造浓郁学术氛围的重要工作。暑期社会实践的实践是短暂的,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因此受到束缚。但是,学生在此期间充分接触社会、认知社会和学习社会得来的成果是宝贵的。实践课题因自选题式的兴趣点和团队的融洽度,使其向专项研究延伸成为可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命力。按照实际安排,暑期社会实践后,团系统将统一安排组织“挑战杯”等一系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暑期实践的成果承接和课题延展成为由零散认识向系统研究,由浅层分析向深入学习转变的重要环节。此外,暑期实践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要积极同教学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共发展。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组织和引导、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成清,李晓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消费导刊,2008(23).
[2]唐彬文,庞冕,曹梦思.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J].今日中国论坛,2013(13).
[3]袁雪艳,宋翠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议[J].青春岁月,2013(19).
[4]何思妤.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刍议[J].新西部期刊,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