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荣
在近几年语文高考古诗文的鉴赏题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多次作为主要内容而受命题者的青睐,因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高考语文教学中诗歌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宋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强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是指诗歌作品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虚实结合就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来说,所谓“实”,就是指诗歌作品直接呈现出的部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物、实像、实景、实情、实境;所谓“虚”,就是指诗歌作品没有直接呈现但适当暗示出的部分,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形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实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实写是对事物进行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在诗歌赏析中要正确把握,准确分析。
细细品读古典诗歌作品发现在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的例子是很多的。古诗中虚实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与实情,是“实”。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则是半虚半实。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如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叹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又如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读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是一首描绘色彩厚重的西北边塞风光的边塞诗。前两句是实写,边城傍晚时候下雨,大雁在远处低飞,雨中刚破土的芦笋好像争着生长,这是诗人所看到的眼前景象。整个画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一种动态感。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叮当清脆入耳。最后一句是诗人的猜想,或诗人引发的联想,如何见得呢?“应”字就表明这一点,它凝聚了辛酸而沉痛的感情。那些骆驼长年行走在茫茫的大漠中,驮着白绢,大概是驶向安西去的。读到最后一句,脑海中会浮现出骆驼在大漠中行走的画面,更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二、现实之景为实,想象之境为虚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来比庐山瀑布,为虚写。诗人犹嫌未足,补上自己的想象:可能是银河水从九天之上落下来了吧。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二字值得细品: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明知道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更为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已经孕育了这一现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霞烟雾之中,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泻,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银河从天而降。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赤鼻矶所见到的实景,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三、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写愁绪的句子,愁绪本是很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作者却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它化为浩渺无际的“一江春水”,汹涌澎湃,不可遏止,写出了“愁”的广度和深度,化抽象为形象,化虚幻为真实,让人辗转反思,感慨万端。
再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作者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容?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四、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实景实象反衬旅人孤独凄凉的心境。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还乡的畅想曲,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作者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和。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诗的形象思维方式要求写诗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诗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也不能太虚,太虚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不着真意。写诗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总的来说,诗歌中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主题。
(杜 荣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学 743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