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新课改要求彰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的课改模式也迫使学生必须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上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发言踊跃、乐于交流的学生是少之又少,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原因何在?笔者试图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作一些初步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对高中语文课堂学生“三缄其口,惜话如金”现象之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学生第一心理表征是存在闭锁性,他们不愿意与外界多交流,又太要面子,过度自尊,不敢失败。加之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面对丰富复杂的高中语文知识,他们往往望而却步。
在新课改体制下,尽管很多教师在课堂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往往使高中语文教师把目光仅仅聚焦在有限的几个“种子生”身上,使其他大部分学生都成了“陪读”。
许多农村家长的学识水平、人生观、价值观也对孩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们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加之许多家长还要外出务工,忙于生计,疏于跟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造成了孩子在交流、表达、与人合作等方面的欠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三缄其口,惜话如金,就不足为奇了。
二、运用“撬口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说、会说
(一)课堂形式多样化
语文这门看似人人都可以教的学科其实却是最难上的一门。问题是在课堂上如何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生动而高效。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升学任务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诸多教师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与思考力度不够。如何激趣?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大课堂化,形式要多样化,教师不妨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诗歌朗诵、读书交流、寻古访幽等形式丰富课堂内涵,营建有情趣的“磁场”。笔者在教学《雷雨(节选)》时,依据文本内容,设置“周朴园是否真正怀念梅侍萍”这个问题,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对话交流效果。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
恰当的教学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何谓教学情境?情是情景,境是意境,教学情境即是对课堂教学中一个个具体教学情景施加教育影响,达成教育目的,富有内涵与扩展空间的气场。一个成功教学情境的形成,需要学生广泛的参与度,心智情感的高投入度。只有把学生的心灵充分激活、点燃,才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执教《雷雨(节选)》,笔者针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考虑到学生已接触过太多的文学作品,新故事的刺激效果未必多好,于是果断抛弃讲授的传统做法,设疑激思:戏剧中到底含有多少个“三”?学生兴奋点找着了,纷纷读书查找,积极发言。有说戏剧是反映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纠葛,有说戏剧主要人物为三男三女,有说侍萍周朴园都结过三次婚,有说侍萍是在生产三天后在大年三十晚上被赶出周家大门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可见,教师在施教中,要注意选准“情境跳板”,“把研习研到核心知识上,把问题问到学生心坎上,把活动动到能力上”,“才能为优质的教学情境塑造金身”。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语文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诚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活生生的生活元素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抛弃在“学生、课本、课堂”这样一个小小天地里转悠,有效地将语文学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课余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了一种课内、课外的联系,校内、校外的沟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适时地将语文教学带入生活,融入生活中去。笔者在一次试卷讲评中,谈到汪曾祺小说《陈小手》,军阀团长由于思想落后愚昧残暴地杀害优秀妇产科医生陈小手,发出疑问:类似这样荒唐的事件在现时代还有没有?学生生活在农村,接触过很大一部分思想观念落后的人,他们马上就列举出许多鲜活的事例,不但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而且明证了“物质文明易发展,思想精神疾病难根除”的社会现象。语文学习引入生活活水,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使抽象的课堂变得更加感性更加具象化,将僵化的课程激活。
(四)教师角色灵活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影响中国教育甚远的话,在当前自主学习的课堂里,也应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传、授、解”要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真正使学生“翻身农奴得解放”。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情感共鸣,思想碰撞,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实时纠偏,相机点拨,足矣。如笔者在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在和学生一块讨论明确写景类文章一般应写作的内容,扣住什么特点写什么景物,用什么写作方法以及为什么写景等问题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只是在分析“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是体现江南寒村的宁静或喧嚣时,略加引导与点拨,以及在研究写作目的时提醒学生注意写作年代即可,其余东西都交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碰撞。整节课学生相互之间,以情激情、以思启思、争论辩难,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尽管学生的答案还显稚嫩,但我们正好找准了学生的成长点,明确了培养学生的方向。
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具体环节落实上,要求导入新课时,教师是主持人;学生辩论时,教师是裁判;师生合作时,教师是学生;学生问难时,教师是点拨者、引路人;学生活动时,教师是演员等不一而足。
综上,笔者所谈及多样化课堂形式、情境式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师角色的多重转化等策略,也许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参性、形成课堂生生对话的一些可行的“撬口术”。当然,这不是生硬地“撬”,而是讲究艺术的“撬”。实践证明,运用这些“撬口术”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得到位、说得精彩。
参考文献:
[1]南永峰.关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沉默原因的初探[J].课外阅读(中下),2012,(02).
[2]曹勇军.语文的表情与眼光[J].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李 亮 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221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