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雪梅
(614000四川省乐山市居竹街271号)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说:『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长安设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用于校刊、收藏经籍。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是时,『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宋史· 选举志一》)明代学者徐有贞称:『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
书院兴盛的时代亦是楹联产生、发展、兴盛的时代,宋朝的儒者有借助诗词来讲学的,别成所谓理学诗、理学词,那么,理学联语的兴起、书院楹联的兴盛也是自然的趋势。书院楹联的作者,或为创办书院的官绅乡贤,或掌院山长,或书院学子,鸿儒硕学,俊彦名流,代有其人。书院楹联的内容,主要以阐发儒家义理、劝学励志为宗旨,即便搬演历史故实、吟咏山川景物,也无不是为宣扬书院办学精神、倡导良好学风为目的。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书院建筑或损或毁,或弃或存,而书院流传下来的联语,依然以其不朽的理学光辉、人文精神、 艺术魅力而令无数学人为之倾倒、折服。
文化的概念很广泛,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区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书院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它与区域文化必然有难解难分的姻缘关系。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以北宋四大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楹联、明清江浙书院楹联以及其他流传较广的书院楹联为例,对其中蕴含的区域文化精神作尝试性探求、解读。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从一种地域文化看,体现在河南的部分最为突出。中原文化以『三皇』时代形成的三种文化原型为基础,在春秋战国时发展为宋陈文化、郑卫文化、申吕文化。中原文化在宋以前位于中国文化的中心,东有鲁文化,南有楚文化,北有燕赵文化,西有秦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体系不时发生碰撞,兼容并蓄,使其往往具有宏大的气势。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原文化具有以农业文明为底色、重血缘、重历史、求伦理秩序的特质;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在中原建都的王朝最多,也决定了中原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治依附性,这种政治文化往往以中心自居,具有较强的中心意识。中原文化的上述特质,在中原一带的书院楹联中亦有所体现。试举几例以证之。
清代吴慈鹤题嵩阳书院大门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山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注: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市区北,因地处嵩山之阳,故而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政治家司马光、范仲淹等均曾在此讲学,使其成为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按:此联即是中原文化以中心自居的典型范例,联语气势磅礴,睥睨天下,包扫一切,满溢浩然之气。
佚名题应天府书院联:
伊洛继心传,讲舍宏开,悉遵道统;
诗书光圣域,耆儒高踞,细辨源流。
注: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著名学者王洙受时任应天知府的晏殊聘请为书院『说书』,范仲淹曾任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庆历三年(一零四三),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与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按:伊洛,伊水、洛水,程颢、程颐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因称其所创学派为『伊洛之学』。二程集孔孟学说之大成,继而成为孔孟学说的传播者和维护者。中原文化执着于对历史的观照与承继, 执著于儒家义理、道德觉悟的追求,『悉遵道统』、『细辨源流』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文化印证。
又如,河南新安川上书院联:
涧水西来,洙泗渊源学宗海;
奎峰东峙,太山气象耸文峦。
河南开封大梁书院:
踞艮岳以开坛,秉铎高呼,再见孔曾思孟面目;
临汴水而结社,环桥静理,咸闻濂洛关闽心传。
表现出宗圣崇道、穷本溯源的正统意识。
镇平黉学联:
一万里乘风破浪, 喜重新美富宫墙,宏开圣域;
三千人入室升堂, 看几辈峥嵘头角,真上天衢。
河南开封彝山书院讲堂联:
留伊洛之典型,道脉绵延,须共体传心于往哲;
钟河嵩之灵秀,人才振起,要在端进步于初基。
在宣扬儒家学说、 培养学风士气时,表现出宏阔的气象和庄严的气度。
梁启超指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在独尊儒学的中原文化区,书院楹联亦大多有此意识。
湖湘文化, 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湖湘文化的源流有两个:一是南北朝及唐宋以来, 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经济格局的南移而随之南下的中原文化,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湖南成为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省区, 被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 一是唐宋以前的荆楚本土文化,先秦、两汉时期,包括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这两种文化相互渗透,使湘人的性格特质,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陶铸,表现出注重完善人格、追求『圣化』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精神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 而湘学的学术思想,又透露出湘人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强力特色和英雄主义色彩。从湖湘文学的角度, 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求实务实, 讲究经世致用; 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 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湖湘文化的诸多特质,均在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 教育传统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在湖南地区大量的书院楹联中亦得以窥其端倪。
清代袁岘冈、 张中阶集句题岳麓书院大门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上联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 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 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注: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宋开宝九年(九七六)创立,为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首。经宋元明清各代,弦歌不绝,有『千年学府』的美称,已经被视为湖湘文化的象征,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圣殿。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一九二六年定名湖南大学至今。
按:『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湖南地区涌现出的一代代炳耀史册的知识群体,基本上与岳麓书院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学源关系。联语语气豪霸,掷地有声,表现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短短八字,正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
当代马积高题岳麓书院大门门厅联:
治无古今, 育才是急, 莫漫观四海潮流, 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 通变为雄, 试忖度朱张意气, 毛蔡风神。
注:朱张:朱熹、 张栻。毛蔡:毛泽东、 蔡和森。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黄宗羲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张栻主讲岳麓书院时,『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致使时人『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答刘公度》)。朱、张之学为『岳麓』学统,影响数百年。
按:从应天府书院的『悉遵道统』,到岳麓书院的『通变为雄』,我们不难看到联中彰显出的经世务实的作风、 革故鼎新的历史观,明显带有湖湘区域文化的印记。
清代旷敏本题岳麓书院讲堂联: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可谓儒家道义、 英雄色彩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清代周延俊题湖南石鼓书院大门联:
是七二峰雄峻所钟,看砥柱中流,但莫赏青草烟痕,朱陵石迹;
溯卅六湾波涛而上,听鼓角午夜,应不减船山灯影,岳麓书声。
自能读到担当、豪气与历史使命感。
曾文正题湘乡东皋书院联:
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陶澍题澧城澧阳书院联:
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
池邻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掷地有声,当能起衰立懦。
湖湘书院楹联,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英雄色彩,以其鲜明的湖湘文化特质,成为书院楹联中一道炫目的风景。品读湖湘书院楹联,感受到的是一种刚傲,激昂的是一种血性, 怀想的是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弦歌不尽,风流不绝,愿今日湖湘学子,亦能豪言『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江西文化区,又称赣文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其分布范围集中在今日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和赣江流域一带。赣文化是以古越族文化为主轴,同时接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吸收其进步因素,又不断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在交汇融合中加以改造创新,逐步形成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系统。它肇始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兼容并蓄色彩,晋唐以后道教、禅宗的进入,宋朝理学的兴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本土文化加以影响、改造。可以说,江西文化的内涵是气节、笃学、创新,风格是儒雅,形式是包容。这在江西相继涌现的如陶侃、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朱熹、陆九渊、文天祥、宋应星、汤显祖等杰出人物身上不难得以佐证。
宋朝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集大成者朱熹、学派首领陆九渊及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江西。两宋、元、明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在全国独占鳌头,有名的书院比比皆是,如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等。理学又名道学,它是以儒学作为精神主体,对传统儒、道、释思想融糅统合的结果。理学在江西的盛,不能不影响到江西书院楹联的精神内兴涵。
明代林俊题白鹿洞书院明伦堂联:
藏焉修焉,静得江山之趣;
高矣美矣,妙收天地之功。
注: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东南五老峰下,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与李涉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环合,俯视似洞,因此而名。南唐升元四年(九四零),在此建庐山国学,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朱熹知南康军,兴复,建屋、聚书,自兼洞主,讲学其中。后,陆九渊、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按:藏焉修焉:语出《礼记·学记篇》『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上联借以阐明为学之道。同是以阐发儒家教义为目的,此联在经学之外,指向江山之趣、天地之功,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大气、质朴,亦别于湖湘文化的强力、血性,而隐隐透出取法自然的释、道思想,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儒雅气度。
明代周相题白鹿洞书院大门:
二李读书看白鹿,书中得几分,白鹿中得几分;
三贤讲道对青山,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
注:二李:李渤与李涉兄弟。三贤: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按:『书中得几分,白鹿中得几分』,敢谓只见儒家典籍,未得释家禅味?『道外无一事,青山外无一事』,此道虽是儒家道统,此乐虽是名教中之乐地,但骨子里透出的儒雅从容,其内在精神特质与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出一辙。
清代温朝荣题铅山鹅湖书院联:
学海有渊,静对湖山通脉络;
贤关不远,隐从鹅岭想阶梯。
江西赣州濂溪书院联:
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新,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
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仪,俗尚弦歌。
劝学励志、导化启智,亦温文尔雅。上饶怀玉书院联:
溪涧合流,在山时作琤琮,流尝泽物;
朱陆讲道,后人妄分脉络,道本同源。
安白鹭洲书院联:
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
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
包容、无拘,寓义于景,说理不枯,颇见韵致。
清代张邸尘题上饶信江书院近思堂联:
快意当前,如镜临水;
会心不远,开门见山。
清代王温如题信江书院春风亭联:
春能蕴藉如相识;
风入襟怀只自知。
无不饱含着神韵、禅味和义理等内涵。咦,气度若此,果天地之功乎?抑或一方水土、人文长期浸染的结果焉?
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加之江浙战乱较少,北方统一,南方大都不战而降,文化遗产得以保存,鱼米之乡适合人类居住,世代繁衍,使江浙人出现很多的世家和书香门第。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在这『山温水腻,风月常存』之地,或许,最宜一杯清茶,和着江南的烟雨,慢慢去品味江浙书院楹联恒久的芬芳。
清代薛时雨题崇文书院敬修堂联:
讲艺重名山,与诸君夏屋同居,岂徒月夕风晨,扫榻湖滨开社会;
抽帆离宦海,笑太守春婆一梦,赢得棕鞋桐帽,扶筇花外听书声。
注:崇文书院,位于浙江杭州。明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巡盐御史叶永盛建于栖霞岭。清康熙帝南巡,御题『正学阐教』,榜曰『崇文』。薛时雨前任杭守,后为崇文掌教。
按:上联虽是意在劝学励志,却一改庄严肃穆的『圣人』面目,有了『月夕风晨』,『扫榻湖滨』的文雅,竟令人不由生兰亭流觞的想象;下联更是注入了作者的个人感悟,『抽帆离宦海』、『扶筇花外听书声』,造语自然流动,倜傥俊爽,才子风范显露无遗。
清代蒋益澧题敷文书院联:
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
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里播歌弦。
左江右湖:钱塘江和西湖。
注:敷文书院,原名万松书院、太和书院,位于浙江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上,这里松木苍翠,风景秀丽,更可北赏西湖,南观钱江。这里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
按:试较『三台风雨作高山』(河南嵩阳书院)的嵯峨,『是七二峰雄峻所钟』(湖南石鼓书院)的劲健;『隐从鹅岭想阶梯』(江西鹅湖书院)的温润,亦以山川景物起兴,亦以儒家义理为旨归,『千尺峰头延俊杰』、『万松声里播歌弦』,此联虽是江浙书院楹联中比较豪气的一联,远抱旷怀,湖山啸傲,到底还是显示出江南名士风采。
南京钟山书院联:
山水崖谷,有以自老;
道德文章,多从之游。
江苏武进道南书院:
迂志笑孤生,得良友奇书,不负兹风雨深宵,春秋佳日;
高名窃小隐,有拳峰勺水,也当作千寻岳色,万顷湖光。
可谓旷达洒脱、出处自若。
清代吴书农题崇文书院仰山楼联:
闭户自精,云无心以出岫;
登高能赋,文异水而涌泉。
(浙江敷文书院亦有此联,作者题为胡敬)。清代江湘岚题浙江嘉善枫溪书院:
结习笑吾曹,与诸君把酒论文,绿蚁樽中浮竹叶;
清风留里社,访令举先生故宅,白牛泾上遍桃花。
是谓飘逸流动、风度翩翩。
扬州梅花书院联:
十月先开,而今未问和羹事;
几生修到,不知谁是谪仙才。
浙江平阳会文书院联:
秋月照人,春风坐我;
青山当户,白云过庭。
寄怀于物,风流蕴藉处自有高致。
关于明朝以来两湖地区和吴越地区人才之盛,王夫之有语云:『洪(武)永(乐)以来,学术、节义、事功、文章,皆出荆(指两湖)扬(指江浙)之产』。湖湘文化相对豪放粗犷,人才多闻于政治军事,江浙文化温婉细腻,大抵以经济学术而名。书院作为人才的摇篮,书院楹联作为启迪化育学人,倡导书院价值观念的载体,其精神内涵,必然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丰富多彩,但从总体构成看,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支主体文化。黄河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念,在汉代获得统治者的认可后,成为华夏文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人物为孔子与孟子。长江文化特征为顺其自然、开拓进取,老聃与庄子为其代表人物,长江文化最具影响的文化区即湖湘文化区与吴越文化区,在上文中俱已涉及。在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这两个大整体中,本文未例举的其他地区的书院楹联,自亦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篇幅所限,本文不一一解读。
书院联语,因撰联者个人的阅历、学养、性情,因题联时的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皆能表现出相同或不同的精神特质。本文只是对书院楹联受区域文化影响,在价值取向、艺术特色层面表现出的一些共性的、显著的特征进行阐发,并未否定书院楹联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可能。在概括、定义区域文化精神特征时,亦多是从精神内蕴、文学艺术的层面加以分析,读者诸君,切勿当作科学精准的定论予以评议。
书院的规模数量,是其地其时文化教育昌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书院楹联,是先贤往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令人欣喜的是,书院楹联近来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至于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学术论文,毋宁说是笔者阅读书院楹联的一点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