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5-05-27 00:34綦良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竞赛创新能力机制

魏 玲,綦良群,李 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近年来,为了增加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数量,许多高校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学科竞赛,以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与特点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又高于课堂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某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1]。学科竞赛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拥有独特的教育创新功能,在竞赛活动中,需要根据特定的主题设立创新型实验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独立创造的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科研品质。学科竞赛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倡导在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2]。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去承担这个重任。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性实践,而创造性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3]。

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学生的知识程度不断提高,但结合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来考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仍处于中低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当前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学生按照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接触新事物、新方法的厌倦心理,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抵制作用。其次,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存在很大的反差,尽管学生能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探索事物发展的逻辑因果关系,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和思考能力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创新的主动意识有待提高。

(二)知识覆盖面窄

大学学习具有针对性,学生会投入大量精力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学习除了要求有深度,也要注重广度。大多数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具有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取得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许多失败的参赛队员,其知识面狭窄,学习领域存在盲点。知识覆盖面窄直接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失败。

(三)创新精神不佳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要创新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接受和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大学生大多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的自我探索精神。另外,对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不了解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不但要加强逆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还要勇于大胆地尝试和产生新颖的灵感,这些都是大学生急需提高的。

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4]。每个学生在内心里都具有创新意识,只不过是隐形存在的,需要实践行动激发出来。学科竞赛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对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方面进行设计,在整体设计和细节设计上要符合逻辑和有自己独特的新意,能指引学生走上创新的道路,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竞赛中大胆尝试和勇敢挑战,能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

(二)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5]。学科竞赛活动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施展创意。竞赛从确定题目、选择研究方法,再到分析设计、得到实验成果,每一过程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设计时要查阅资料,拓宽思路,需要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比赛需要综合运用多门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拓宽知识面,在学习中掌握分析的技巧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6]。

(三)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科竞赛活动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技能,历届比赛获奖的作品也充分证明了大学生们无限的创新来源和能力。但在比赛环节中,不仅要注重硬技能,也需要软技能。竞赛小组成员有时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必须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充分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展现团队精神。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敢于挑战、勇于尝试,使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7]。

四、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一)与竞赛主体有关的机制

1.团队成员自主学习机制。团队中的成员必须主动进行学习,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理解,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团队内部监督反馈机制。对于一些团队型的比赛,需要团队带头人明确分配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定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种汇报与讨论,使团队带头人能够及时掌握团队各成员完成工作的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

3.竞赛团队与外部沟通机制。团队成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相关指导教师或有经验的往届参赛学生进行沟通,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比赛知识和经验,以及更为广泛的外部资源支持,从而赢得比赛。

(二)与团队指导教师有关的机制

1.指导教师选拔机制。学校要根据比赛的相关性选拔一些年轻、有活力、有激情的教师,这不仅可以促进与学生的沟通指导,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兴趣与工作热情,更要注重对学校现有骨干教师的科学选拔,可以把已具有足够能力的教师提拔到负责竞赛的关键领导者位置上来。

2.指导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学校每年可以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人才对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培训,提高教师对前沿技术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以帮助参加竞赛的团队成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建立健全完备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明确相应的考核标准,并采取与竞赛激励相挂钩的形式,最终达到有效地引导团队成员努力完成竞赛目标的目的。

(三)与高校投资有关的机制

1.竞赛设备审核制度。对开展竞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进行必要的审核,为此需要加强登记工作,以确保高校竞赛团队进行竞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及时到位,而又不产生设备投入浪费。

2.创新实验室的建立。高校应建立与各学科领域相关的实验室,并可将配备的竞赛设备安置其中,以便学生进行学术和竞赛交流。

3.竞赛资金审核制度。强化对高校中各个学院竞赛活动资金的监管工作,严格按照竞赛资金的预期使用计划,对各项比赛的相关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细致审查,确保所拨付的资金不会用于与竞赛无关的地方,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与企事业单位扶持有关的机制

1.人员协作机制。学科竞赛所涉及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必要的形式,对竞赛活动给予人员配合,如派出相关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解,辅助团队指导教师的工作等。

2.场地支持机制。一般的社会单位也可以与相关高校竞赛团队展开合作,为高校竞赛团队的成员提供场地与设备上的支持。

3.资金支持机制。高校在与企事业单位就学科竞赛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资金的支持,以作为保证高校竞赛团队顺利参加竞赛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为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的压力。

[1]庄冠冠,李建英.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网络财富,2010,(8):18—19.

[2]张美红,黄春芳.浅议科技竞赛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职业教育,2011,(7):223.

[3]赵欣,李美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9):19—21.

[4]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刘宏.浅谈建筑类高职院校就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4,(1):163—163.

[6]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1—174.

[7]田武刚,潘孟春.虚拟仪器设计大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111—112.

猜你喜欢
竞赛创新能力机制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我看竞赛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