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语言研究综述

2015-05-27 07:03李向允黄晓东
语文学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新生代普通话方言

○李向允 黄晓东

(1.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2.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中国语言学界对农民工的关注大约始于2006年(付义荣,2012)。迄今为止,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数量有限,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出发,把2006年以来发表的60余篇文献进行分类,以期了解农民工语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研究对象来看,我国对农民工语言的研究可分为城市农民工语言研究、返乡农民工语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语言研究和农民工子女语言研究等几个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宏观语言项目研究和微观语言项目研究。宏观语言项目这个概念是夏历(2007a)在“语言使用”、“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三个语言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与社会语言学中经典的“微观语言项目”研究对应。我们这里指的宏观语言项目针对的是农民工的语言生活,包括农民工语言生活状况研究、农民工语言生活问题研究和农民工语言生活的理论探讨。微观语言项目针对的是农民工的语言变异,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文章数目,如表1所示。

表1关于农民工语言研究的文章数量

从表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关于农民工宏观语言项目的研究数量要远高于微观语言项目的研究。宏观语言项目的研究又以对农民工语言生活状况的调查为主,主要包括农民工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认同四个方面。夏历(2007a、2010)、莫红霞(2010)、欧小艳(2008、2009)、刘玉 屏(2008、2010)、贺 凤 秀(2009)、林 伟(2011)、樊 中 元(2011a、2011b)、武小军(2013)等都曾对城市农民工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语言使用和语言认同做过细致的描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广,许多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多年后,返回农村,形成“回巢”现象。这些返乡农民工从小在农村长大,具有农村户口,未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或以下),但经历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他们返乡后的语言生活值得我们关注。武小军、杨绍林(2014)就对返乡农民工的语言使用变化做了详细调查,指出返乡农民工的话语选择和使用随着交际空间和交际人群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的规律性。除了返乡农民工,农民工内部还出现了两个新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村户籍人口(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的程度比传统农民工高,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毕业以后就进城打工,缺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语言的研究还相当匮乏,只有3篇研究文献。其中,曾晓洁(2011)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能力;陈晨(2012)从语言认同的视角探讨农民工的主体性建构;高小焱(2014)介绍了城市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语言交际与学习的影响。同样,关于农民工子女的语言研究非常少。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是伴随城市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的。这些孩子没有市民身份,有的出生在城市,有的从小在农村长大,后随父母移居城市。他们的语言状况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罗玉石(2009)从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绍兴市农民工子女的语言状况,而陈东芳(2010)、俞玮奇(2011)、陈建萍(2013)主要描述了乌鲁木齐、苏州、绍兴等地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使用情况。

基于大量的农民工语言状况调查,农民工语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受到重视。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普通话掌握程度出发,提出的语言障碍或语言适应问题,一种是从方言的使用情况出发,提出的方言保持问题。关于第一种问题,谢晓明(2006),夏历、谢俊英(2007),谢俊英(2011),张先亮、赵思思(2013)等研究发现,农民工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工普通话水平低,不能熟练地使用普通话,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顺利就业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因此政府和各社会组织应该采取有效的推普策略,关注农村教育,提供语言培训和语言服务,帮助农民工提高普通话水平。曾小洁(2011)、高小焱(2014)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读写能力薄弱”上,他们希望农民工通过加强语言专项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从而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城市找到良好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毛延生(2013、2014)关注农民工子女从乡村来到城市的语言适应问题,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研究此类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二种问题有关方言保持。夏历(2007a)、谢俊英(2007、2011)、林伟(2011)认为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普通话的主导地位,使得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农民工在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同时,也要保持方言母语,传承家乡文化。

宏观语言变项研究中,关于农民工语言生活的理论探讨占很大的比重。这其中既包括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语言问题,又包括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社会问题。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前者。言语社区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国内外很多专家曾对这一理论进行过深入探讨。这一理论在农民工语言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夏历(2007b、2009)通过对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的调查,认为他们在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上具有一致性,是一个新型的言语社区。这一观点的提出大大扩大了言语社区的研究范围和类型。随后,贺凤秀(2009)、周彦每(2014)也从言语社区的视角调查了南宁、桂林等地农民工的语言状况,证明农民工言语社区的广泛存在。罗玉石(2009)、俞玮奇(2011)、李婧(2014)则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语言状况,发现他们“普通话使用频率和能力高于父辈;家乡话能力和父母没有差异,异地方言能力低于父母”,从而得出农民工子女构成一个新的言语社区的结论。除了言语社区理论,张璟玮、徐大明(2008)和付义荣(2010)还探讨了人口流动和推普的关系问题,张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人口流动可以促进普通话的普及”,而付文认为人口流动不能直接推动普通话普及,“只有经过开放性的职业与交往等中间因素才会发挥其推普的效能”。刘玉屏(2010)则从社会学“城市适应”的角度,提出“语言适应、语言再社会化”理论,即农民工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在语言上要以打工地城市居民为参照做出必要的调整,适应打工城市的语言生活。她通过调查浙江省义乌市农民工的语言情况,概括了农民工语言再社会化的表现和内外驱动力。

关于农民工微观语言项目的研究总体上偏少,集中在词汇研究上主要是对称谓语的研究。刘玉屏(2010)、贺凤秀(2009)、樊中元(2011a、2011b)调查了农民工打工前后对一些称谓词使用的变化情况,发现农民工打工后既保留着原有方言中的称谓成分,也较好地吸收了城市中的称谓用语。其称谓习惯有向城市趋同的倾向。语音方面,武小军等(2011)和王庆、武小军(2012)通过对“四川入声区返乡农民工入声字口语音变化”的调查,发现农民工方言语音变异的特点以“词汇扩散为主要方式,内部调整为主要手段及变异模式”。武小军等(2011)详细描写返乡农民工语音变异的表现及其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方言变化以向普通话靠拢为变化方向,以逐步削弱为基本态势”。刘玉屏(2010)选取了一些义乌方言中固有的、使用频率高的语言项目,考察打工地方言义乌话对外来农民工语言造成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民工受到了义乌方言的影响,他们对义乌方言词汇成分的知晓情况和使用情况最高,语法条目居中,语音条目最低。这说明“义乌话的某些结构成分已进入当地部分农民工的语言系统,产生了语言变异”。

毫无疑问,以上文章对我国农民工的语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们不仅从内容和方法上大大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增强了我们对农民工群体语言现状的了解,有利于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语言问题制定更为合理的语言政策,为营造更和谐的语言生活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建议。

[1]陈建萍.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调查[J].语言应用研究,2013(12).

[2]陈晨.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建构:语言认同的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3).

[3]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樊中元.广西农民工语言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a(9).

[5]樊中元.农民工语言认同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b,(10).

[6]付义荣.也谈人口流动与普通话普及——以安徽无为县傅村进城农民工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7]付义荣.关于农民工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语言文字研究,2012(4).

[8]高小焱.城市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语言交际与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9]贺凤秀.广西农民工语言调查研究——以南宁市和桂林市为调查个案[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刘玉屏.城市适应:农民工语言行为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11]刘玉屏,侯友兰.农民工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浙江省绍兴市为样本[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4).

[12]李婧.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语言选择及身份构建研究——以北京市为个案[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3]林伟.宿城村外出务工人员语言状况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罗玉石.绍兴市外来民工子女语言状况调查[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毛延生.关注农民工子女语言适应障碍[J].中国社会科学,2013(3).

[16]莫红霞.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语言接触与语言认同研究[J].文教资料,2010(14).

[17]欧小艳.进城农民工语言态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

[18]欧小艳.衡阳县中湖村农民工语言态度考查[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2010.

[20]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a.

[21]夏历.农民工言语社区探索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b(1).

[22]夏历,谢俊英.农民工的语言状况[J].长江学术,2007(3).

[23]夏历.“言语社区”理论的新思考——以在京农民工言语共同体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24]夏历.东北地区农民工语言状况调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0(3).

[25]谢晓明.关注农民工的语言生活状况[J].江汉大学学报,2006(4).

[26]谢俊英.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语言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7]武小军,王庆,樊洁.人口跨域流动与地域方言变化——四川方言入声字口音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1(4).

[28]武小军,杨绍林.返乡流动人口的语言选择与变化——基于交际空间的量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4(1).

[29]武小军.流动人口的语言接触与语言认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6).

[30]俞玮奇.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31]曾晓洁.新生代农民工的母语能力缺失与补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32]张先亮,赵思思.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语言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农民工为例[A].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

[33]张璟玮,徐大明.人口流动与普通话普及[J].语言文字应用,2008(3).

[34]周彦每.农民工语言变体与城市语言生态培育的宏观考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新生代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新生代“双35”09式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