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品味诗歌语言,抓主要意象把握内涵。2.分析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了解诗人诗作风格。3.感受朋友间的殷殷别情、悠悠离意,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诗句领会诗人表现手法及感情。2.理解送别诗特点,把握诗中意象内涵。
【教学方法】批注阅读法、情感诵读法、比较诵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古诗新唱《游园不值》《春夜喜雨》(播MP3音乐)。2.古诗大比拼(看图读诗、诗句接龙等)。
一、激情导入走进主题
(播《送别》曲)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送别(师生同写)也就成为我国古诗中永恒的旋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中,寻觅古人送别朋友之法,去感受那份殷殷别情、悠悠离意。
二、回顾古诗“四读”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方法?(屏显“四读法”,生齐读。)下面请用四读法学送别诗中名作——师生同写《送元二使安西》。
三、品析送别诗中名作
(一)一读知诗题,明作者:仔细观察,你能从老师写诗题时获得什么信息?诗题该怎样读?元二要去哪?谁来送?(简介王维。)
(二)二读正字音,通诗句。1.读准字音。指名读诗。(明确“舍”的读音。)2.读通诗句。同桌商议,用“∕”划古诗朗读节奏。3.按照节奏读诗句。(屏显:画好节奏的本诗。)
(三)三读解字义,晓诗意。1.看图(屏显:地图),看注释,知背景。2.结合注释,同桌互说、互听、互补充、大致了解诗意。3.师生合作,全班交流诗意。
(四)四读悟诗情,想意境。1. 读好诗题,走近诗境: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该如何读?(学生自读、互读、齐读、师范读。)2.研读古诗,读中悟情。(1)依照平仄,感情诵读:唐朝诗人遵循平仄规律作诗,请按此规律(屏显:正确标示的古诗),自由反复朗读“渭城朝雨……”你们仿佛看到、感受到什么?(2)情景再现,感悟悲凉:(示图,配古琴曲《苏武牧羊》)这是渭城到安西通往阳关的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共3000多公里,满目荒凉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坎坷……)(3)举杯相送,一咏三叹:是啊,一想到朋友将远赴安西,孤身漂泊,王维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学生一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马车即将起程,王维又劝元二——学生二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此时王维纵有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只得把无奈、把不舍全融入酒中,再提议——学生三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3.想象意境,凸显主题:此刻假如你是元二想对王维说出了阳关还会有这客舍、杨柳吗?还能喝到这酒吗?(边说边擦掉板书:王维、柳、客舍、酒。)这一路,就没陪元二的了吗?有,是“情”——再读全诗 (板:情)4.情感朗读,升华主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读本诗,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四、同主题链接自主读
1.简述送别诗的由来。(屏显:略)2.学法迁移,合作学习:自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 赠汪伦》,同桌按四读法品、议:谁送?送谁?何时何方式送?3.小组汇报,师生互动。(1)汇报:谁何时何方式送谁?(2)链接:诗中为何只见“孤帆”无“友情”字眼?
五、梳理“寻”送别诗特征
(1)回顾所学,自主填表。(如下)(2)师生合作,完善表格。(屏显:九首送别诗,让学生找规律)送别诗是古诗中的一类,从大量送别诗中发现(以诗句为例):
六、积累运用送别名句
1.分组朗读诗句。(屏显:送别诗名句)是呀,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人可折柳相送,以歌相送,用目相送,借酒相送,但唯有真情相送(指板书),才会有这送别名句(生读)。
2. 送别名句今用:你即将小学毕业与好友离别,会用哪句诗互劝?
七、升华主题唱响诗魂
同学们,离别是诗是歌,离别总是情!请在《阳关三叠》的乐声中传唱《送元二使安西》,悟离别浓情,铭记这千古佳话吧!
段天喜,教师,现居甘肃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