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2015-05-26 11:58马永义
党史文苑 2015年6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特点现代化

马永义

[摘 要] 近代中国,在世界工业化潮流中落伍,逐渐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附庸。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实现国家富强、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困苦的历程。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出被动的后发性,面临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技术和观念落后的国情,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发展时断时续,模式不断变化。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现代化 特点

鸦片战争爆发后,奉行封建专制主义的大清帝国逐渐被资本主义世界所裹挟。从此,中华民族面临着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为了民族生存,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侵略进行了持续的、英勇顽强的抵抗斗争。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抗争史、奋进史;继而,开始了马克思所说的那场预示着“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1]P21-22的革命。一部近代中国史不仅是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面临着这样复杂的内外环境,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是被动的,具有后发性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比最先启动现代化的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迫进行的,是一种外源型的现代化,也是一种冲击——反应型的现代化。

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可以说是在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桎梏下开始发展的。早在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接连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运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与此同时,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办性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标榜,采取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图保持封建统治。他们依靠英、美、法的援助,开办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又以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方式办了轮船招商局等和一批工矿企业。其结果不仅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而且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完全破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现代化艰难起步,真正开启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步伐。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在外国压力的挑战和刺激下,在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反击外国保全自己的具有一定防御性的被动的现代化。

之所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启动具有后发性,是因为在中国启动现代化的时候,像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早期现代化早已启动,而中国的现代化则比他们晚了很多年。由西方国家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中,西方国家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是一种大国剥削小国、发达国家压迫不发达国家的畸形关系。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大多数不发达国家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双重压力——国际经济政治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来自社会内部要求国家快速强大、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由此,不发达国家开始了学习西方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也不例外。

二、近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技术和观念落后的国情

这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国情。“历史上出现过的现代化先驱国和后进国,除美国之外(它是特例,但它的领土也是后来逐渐扩大的),几乎都是小国或中等规模的国家,而没有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说明疆域与人口对社会变革的效应有一定的相关联系。”[2]P353当时的中国(大清帝国)的领土总面积有1200万平方公里(含外蒙古),比整个欧洲的总面积还要大。就经济总量来说,当时中国年总收入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又存在这样一个特点:“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出现在工业化之前,1850年中国的人口几乎比欧洲多一倍,比日本的人口多十二倍。这就意味着,近代中国每前进一步,相当于至少全部欧洲国家和十个日本前进一步。”[2]P354因此,中国启动现代化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另一可以佐证的例子是,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水平却相对较低。西方主要工业国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大约已经达到200—250美元,有的高达400—500美元,而中国按各种估算都远未达到过100美元[3]。如实估计中国现代化启动时的困境,对于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化启动的时候,中国的技术和国人的观念方面也明显地落后于西方的早期现代化的国家。首先在技术方面,西方的早期现代化国家在启动现代化的时候,使用的是蒸汽机,实现了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的历史性革命,而当时在中国使用的还是畜力和人力等自然力,这样的生产力极为低下,远远低于西方早期现代化国家。早期的内源型现代化国家是由于技术革命而引起的现代化启动,而我国则是由于启动了现代化,才接触到西方早期现代化国家的先进技术,这样中国的现代化的起点就远远落后于他们了。就国人的观念方面,更是落后于西方早期现代化国家。当时的大清帝国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存有迂腐落后的观念,“中国中心”夜郎自大的传统愚昧观念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时中国统治者的世界观是“中国中心”,其余四邻皆为夷邦。大清帝国皇帝自诩“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盲目自大观念严重束缚了国家的进步。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节马嘎尔尼来华,请求建立两国正常的贸易和外交关系时,乾隆皇帝说的一番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国在欧洲变化前夕对世界的全部看法。皇帝指出英国派员来华实属无益之事,因为他们“语言不通,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其实天朝德威远播,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4]P18。在修铁路的问题上就有“天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轮子所过之处,声闻数十里,雷轰电骇,震厉殊常,于地脉不无损伤”;“干天地之和,蹙生灵之命”等等这样迂腐的认识,可见当时国人的观念是何等的落后,观念落后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欠缺。endprint

三、近代中国现代化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近代,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国内战争、对外战争等交织在一起,造成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的破坏,国家主权与统一的破损,社会秩序的混乱,大量资源的破坏与浪费,民族精神的损伤,等等,这些是同一时期启动现代化的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在国内,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依然维持着那遥遥欲坠的躯体。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遭到破坏,社会动乱频仍。自然经济的解体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民不聊生,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不断。在鸦片战争以后70年间,发生过苗民、回民、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五次大的社会动乱。其中,太平天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堪称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它跨越18个省,坚持战斗14年,对腐朽的清王朝是一次毁灭性的沉重打击。然而,它也对江南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造成巨大破坏,使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的人口在一个世纪以后还未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江苏因有上海地区兴起的特殊机遇,人口总数在一个世纪以后才略高于原有水平[2]P355。总之,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内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社会动乱的环境。

在国际上,中国同样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正当大清帝国做着“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美梦的时候,国际上的一个大的形势是:西方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工业革命,他们相继进入了早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远远先进于农业文明,加之资本主义的扩张性,那些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国家急需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对外扩张。就这样,在1840年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就用大炮轰开大清帝国的国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英国之后,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对中国进行大肆侵略。接着进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我国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接着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由以前的商品输出变为更深层次的资本输出阶段,此后我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彻底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中国的清朝政府则事实上成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所以说,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帝国主义剥削和压榨的国际环境下异常艰难地进行的。

四、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时断时续的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呈现出的特点是时断时续。这不仅与外来侵略有关,也与中国国情有关。正如罗荣渠老先生说的那样,一个像中国这样具有独特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传统同一性的大国,要实现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的大转变,必然要比历史连续性短、文化传统多元性的国家的转变困难得多。正是这一独特的特点,使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完全中断,而是呈现一种时断时续的特点。

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朝的封建官僚阶层在洋务运动中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先河,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是正当中国的自强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此一战使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宣告了洋务自强运动的破产,打乱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新的变化,维新派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变法维新运动,以及后来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运动,现代化进程开始缓慢启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其间兴起的实业救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推动。接着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不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有中断。国民党统治时期,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续。紧接着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侵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有一个长时间的中断,这次中断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得以延续,从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上了正常轨道。

五、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外源型的,属于晚进的现代化,在中国启动现代化的时候有很多模式可供选择。又由于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特殊的内外形势,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多变的,一个模式不行,中国的志士仁人就会转而试验另外一个模式。“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的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这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罕见的记录。从更深层次上看,这实质上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与危机步步深化的曲折反映。”[2]P360

巴林顿·摩尔把迄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归纳为三条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或称之为现代化的三种主要模式。这就是: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也就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议会民主结合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半截子的资产阶级革命即来自上层的保守的革命;再次是自下而上以发动农民革命为主的道路,也就是俄国式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纵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曲折经历,上面所说的三种模式,中国都经历过。从“自强求富”运动起,中国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一些封建旧官僚认识到了中国的技术落后于西方,他们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开始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保守的现代化模式,是经济结构的转换。这种模式由于甲午中日战争而告中断,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30余年的军事力量受到致命的打击,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5]P175。

中国的有志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从此现代化的重心开始转移,从经济结构的转换转移到政治体制的转换。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及以后的预备立宪,试图效法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在中国实行以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由于维新运动的失败,预备立宪骗局的揭破,到20世纪初,转而采取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推翻帝制,建立议会民主制。不久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又再次试探新的变革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截然对立的两条道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模式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以农村为中心的仿效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形成了保守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激进的土地革命道路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激进的农民革命模式取得了胜利。

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的无数志士仁人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遍尝了各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但是始终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引用罗荣渠的一句话来说最为贴切:“百年的变革始终在抄袭外国与回归传统之间摇摆,时断时续,杂乱无章,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P358像中国这样后进型的现代化,外国的现代化模式和有益的经验无疑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参考他国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4.

[4]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责任编辑 冷 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特点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