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之窗

2015-05-26 08:46
党史博览 2015年5期
关键词:枣园陈云中关村

毛泽东有生之年为何未能颁布民法典

新中国成立时,在相当部分地区未获解放、军事斗争的任务尚未完成且异常繁重之时,编纂民法典的政治条件显然不具备。经济上,当时百业待兴,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刚刚开始,经济政策的制定,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而言,宛如持篙试水,自然不具备编纂民法典的经济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苏联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成为中国学习的首要对象,而对于民法典编纂理论资源的学习,条件也还未形成。这时如果要求社会主义民法典的编纂同时跟进,无异于一种奢谈。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包括民法典在内的法典编纂工作指明了方向。同年,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次起草工作到1956年底宣告结束,法典文本以仿行苏联民法为主调。但此时苏共二十大已经召开,中苏两党分歧初露端倪,毛泽东对斯大林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破坏了苏联民法的思考也已开始。在此背景下,以仿行苏联民法为主调的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本被弃不用,当然不难理解。

1962年,毛泽东提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的要求,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开始启动。第二次民法典文本很快形成,但毛泽东并不认为当时颁布民法典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1963年5月5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表示,社会主义的法律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至今我们还没有制定出社会主义的民法和社会主义的刑法,原因是“需要积累经验”。

毛泽东逝世十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才得以颁布,但它仍不是规范意义上的民法典。

(义章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第8期,迟方旭文)

毛泽东与陈云延安“枣园对”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断绝边区军费并实施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致使陕甘宁边区经济危机爆发。

毛泽东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局高度关注。在经济十分困难且边区经济领导乏力之际,遴选经济统帅,强化对边区经济的领导,已成为毛泽东的一项重大战略谋划。

陈云是党内年轻资深的政治家,又是党内的经济能手。在扭转经济危局之际,陈云历史地成为主管边区经济的当然人选。

1943年3月,毛泽东为照顾陈云养病,将他从杨家岭迁至枣园居住。陈云在此治疗休养了一年。1944年3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陈云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安排陈云迁至枣园养病,恰在他谋划陈云从分管经济转换为直接主管经济之际。

毛泽东的这一举措,是他与陈云共谋扭转经济危局及发展大略的“枣园对”。“枣园对”谋定的经济大政大略如下:持续进行大生产;实行一元化领导,强力推进统一;灵活机动做生意;坚持贯彻群众观。

“枣园对”的经济大政方略迅速化解了经济危机,扭转了经济危局。

(逢周摘自《延安时期的陈云经济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王杰著)

彭真:基层自治是一个很实际的“民主训练班”

彭真是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首倡者、开拓者和奠基者。20世纪80年代初,南方一些省的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率先建立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会一类组织,民主推选负责人,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彭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调查,并亲自到基层了解情况。在他的倡议下,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村委会,被载入1982年通过的宪法。

宪法通过后,彭真几次提出,为了实行好基层自治,光有宪法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为村民委员会制定一个单行法。他说,实行基层直接民主,意义深远。在一个村的范围内,群众选举自己中意的人办事,不合适的就可以撤换他,这就会使群众逐步养成民主习惯。这是一个很实际的“民主训练班”。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制定过程中争论很大,他建议这部法律叫试行法,还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实施的步骤和办法。

1987年11月24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晓政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1期,黄金生文)

延安时期针对知识分子的“稿酬制”

1939年初,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长李六如同办公室秘书和培元,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撰写了本《陕甘宁边区实录》。初稿出来后,毛泽东感觉不甚理想,决定另请人修改。1月22日,他给周扬写信说:“现请你全权负责修正此书,如你觉须全般改造,则全般改造之。虽甚劳你,意义是大的。”信的末尾,毛泽东特别告之:“备有稿费(每千字一元五角),当分致你与李、和三同志,借表酬劳之意。”

《陕甘宁边区实录》于1939年12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全书10万字左右,算下来稿费有150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抵得上当时一个人600天左右的生活费。

关于稿酬制,其实在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时,即已实行了。1936年8月,毛泽东、杨尚昆为编辑出版《长征记》联名发出的征稿信里,便申明“备有薄酬”。

毛泽东对《陕甘宁边区实录》开出每千字1.5元的稿酬,显然与该书可以预期的影响有关。194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谈到稿酬问题时便强调要按质按需来确定标准,认为“对研究实际问题的文章,要多给稿费。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要多给津贴”。可见,无论是实行“稿酬制”,还是对知识分子的高额津贴,都是为了鼓励有益于革命实际工作的精神劳动。

(维之摘自《党的文献》2015年第1期,陈晋文)

张闻天“找工作”

1959年8月16日,庐山会议结束,8月18日闻天从庐山上下来。他在庐山上惹了大祸,7月21日的一篇讲话,换来两顶帽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成员。endprint

“斗争”告一段落,转入专案审查。闻天动过手术,也病愈出院了。这时他虽然还保留着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名义,但工作已经停止了。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奋斗了将近40年的张闻天,如今被抛在一边,这是怎样的悲凉和痛苦。他跟我说:“我不能闲着!我要工作,大的工作干不了,就做小的工作。”

闻天去找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说:“研究国际问题吧,你熟悉。”这正合闻天的心意,自1950年起,他一直在干外交工作。

闻天又去听取少奇同志的意见。少奇同志说:“国际问题,外交战线,你还是回避的好。”少奇同志建议,“还是搞经济吧”。

闻天领会到所谓“里通外国”的谣诼尚未澄清,少奇要他避嫌是出于关心。搞经济他也是乐意的,他就按少奇的意见去找当时的经委主任富春同志。富春同志同闻天在东北局财经委员会曾一道当过陈云同志的副手,听闻天一讲非常欢迎,说我们这儿正需要像你这样懂得经济理论的人,欢迎你来。但过了不久,闻天接到富春同志来信,信中表示歉意,流露出经请示未获同意、无可奈何的意思。

1960年11月,中组部副部长帅孟奇找闻天谈话,告诉他中央决定让他到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闻天知道,这是一个学术机构,没有决策的权力,“特约”的意思,即并不担负实际的研究任务,有个地方领工资、过组织生活而已。他回来笑着告诉我说:“只要有事做,就行。”

对于这个“特约研究员”,闻天没有以“赋闲”的态度对待,他十分认真,立即去找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同志接头……

政治上的沉浮,对于闻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地位的高低,他看得并不很重,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真理,至少也得为党工作。

(村夫摘自《文史精华》2014年第3期下,刘英文)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著名物理学家陈春先是中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先驱、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开拓者。1978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破格从助理研究员直接提拔为正研究员,与他同时被提拔的还有陈景润等人。

1978年,中美核聚变学术交流计划启动,陈春先作为中科院专家随团访问美国。这次访问,硅谷和128公路的发展模式让陈春先深受启发。“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当然这里资本主义赚钱的动机是不可忽视的,但据一些当事人(科学家)谈,创业的自我满足追求超过了营利动机。”

陈春先以敏锐的目光察觉到科技体制的差异,萌生了在北京中关村实践美国硅谷创新机制的想法,提出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的硅谷”。1980年,陈春先成立北京市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进行“新技术扩散”。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先后作了有关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的报道,引起科技界极大震动,冷清的中关村很快变成了中国有名的电子一条街。

1987年,中央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展开调查。1988年,中关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从此,中国的科技园区建设热潮全面兴起。

陈春先的带头示范,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热情,联想、方正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关村成长壮大。

(筱蕾摘自《中国科技产业》2014年第8期,王建华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枣园陈云中关村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山地枣园节水保墒措施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My plan for new term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利用野生酸枣兴建大枣园技术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