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连续发生大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震级达到7.2级。有关资料显示,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及喷水冒沙。裂缝纵横交错,有的长达数公里,有的村庄有大小裂缝150多条,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位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土层承压能力显著降低,导致房屋的抗震能力也大大减弱,震区内多为土坯墙结构的平房,因而受损严重。
灾情连着中央领导的心。正在外地执行飞行任务的我,接到部队领导的命令后,迅速赶回北京,负责周恩来总理乘直升机视察地震灾区的任务。为了组织好这次重要任务,确保专机飞行安全,部队领导特意派一架轻型运输机将我送到石家庄机场。飞到石家庄机场后,我发现石家庄机场已有三架直升机处于待命状态。我作为专机部队分管直升机的领导与最早驾驶直升机的飞行员,组织好这次专机飞行任务责无旁贷。
一
1966年3月31日,周总理乘坐伊尔-18客机从北京飞至石家庄机场降落后,立即与当地领导研究救灾事宜。
由于直升机乘坐人员较少,大部分任务都以机群的方式进行,为同一个任务几架直升机同时起飞,协同飞行。我们的分工是:我飞主机,我的搭档刘景祥、刘学忠分别飞僚机,每架直升机除机长外还有一名副驾驶。
4月1日早上,周总理一行来到机场,他以敏捷的动作登上了我驾驶的3047号主机,其他随行人员分别登上了刘景祥、刘学忠驾驶的两架僚机。平静的石家庄机场,顿时笼罩在三架直升机隆隆的发动机声中。此刻,耳机里传来机场指挥员可以起飞的命令,我迅速加大发动机的转速,并同时提升手中的变矩,头顶上飞转的旋翼,以强大的提升力,在机身轻微的晃动中,拔地而起。其他两架直升机也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起飞,紧随在后面朝着石家庄以南的邢台飞去。
由于在平原地区飞行,天气能见条件较好,三架直升机采用了300米较低的飞行高度密集队形跟进,这样有利于总理一行从空中对灾区进行视察。
在邢台震区上空,我俯视大地,不由得心头一颤。只见县城、村镇都有成片倒塌的房屋,残垣断壁,满目疮痍,顿时内心感觉一阵凄凉,与我们平时在飞行中看到的祖国大地截然不同。此刻,我只能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聚精会神地驾驶直升机,保证安全飞行。直-5直升机的驾驶舱位于客舱的前上方,不能直接看到客舱内的情况。虽然看不到总理,但是我似乎觉察到总理也在俯视大地,灾区给总理的心理感觉同样是沉重的。我谨慎地驾驶着直升机在灾区上空飞行,在保证专机飞行安全的前提下,让总理以最好的角度观察下面的一切,首先在空中从宏观的角度掌握灾情的第一手资料。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地震灾区,总理应该从哪里开始视察,作为总理专机的驾驶员,这是我很关心的问题。最后得到总理指示:按计划在第一个降落点落地。
由于专机任务紧急,对邢台灾区直升机的降落场地没有提前进行试飞,同样也没有派出地面指挥车辆提前赶到灾区。好在灾区地处平原,降落场地比较好找,那些较为平整、坚实的地面,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没有电线杆、大树、楼房等障碍物,就能作为直升机降落的场所。除了地面提前选择好降落场地,并在降落场地画上显著的标志,主动引导直升机降落之外,为了保证安全,飞行员在空中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与驾驶技术,对降落场地进行全面认真的观察。因此,对直升机的驾驶员来说,场外不需要地面的引导,自行降落,也是一项过硬的技术。
在缺乏地面指挥车辆提供的风向、风速、净空条件等必要的降落资料的情况下,我驾驶直升机向着计划中第一个降落场宁晋县东汪公社飞去,在高度不断下降中,看到的是地面红旗招展、一片人的海洋。4月1日早晨,宁晋县政府接到周总理要到东汪公社视察的通知后,县委集合了5000多人在东汪公社等候。消息传开,许多群众自发赶来,很快聚集了1万多人。面对地面上沸腾的人群,在哪里降落最好呢?第一,不能离人群太远。总理是来安抚群众的,太远会造成人群流动,也不安全。第二,也不能选择在人群中间降落,那样会更不安全。农民群众平时看不到直升机的飞行与降落情况,也不知道与直升机保持安全距离。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靠近人群北边的地面降落,并指挥我的同伴,跟进下降高度,在距离我不远的地方降落,这样总理的随行人员就能在短时间内与总理会合,并能很快融入群众之中。
在松软的土地上降落,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地面高度的判断。直升机上部高速而强劲转动的旋翼,既然能把庞大的机身吊在空中,也能将地面上的浮土吸附起来,在直升机周围翻滚,从而把降落的直升机包围起来,严重影响到飞行员的判断,这种经常出现的现象也考验着飞行员的降落技术。用一句内行的话说就是:飞行员的屁股是最敏感的。在飞行中,飞行员的神经已经同整个直升机连在了一起,直升机升降与水平运动的情况都会及时传感到飞行员的身上,这就是飞行员在立体空间运动中练就的独特感觉。所以,当尘土翻腾看不清地面的时候,就完全凭自己身体的感觉判断下降情况,以保证平稳、缓慢接地。如果接地时因地面不平影响直升机状态,还可以再次把它提升起来,挪一个地方。降落中,我看到尘土飞扬的地方的群众也在回避,这样有利于安全落地。
周总理专机安全降落后,我迅速关闭发动机,旋翼停止转动后,尘土逐渐散去。此时,我看到另两架直升机也在我的不远处安全落地。少时,总理走下直升机,便消失在由地方干部与群众组成的人群中。
由于直升机的降落点离总理活动范围很近,我们目睹了总理对灾区人民的真诚关怀,深受教育。
周总理走下直升机,河北省副省长及宁晋县委书记在这里迎接。总理首先慰问解放军,然后巡视东汪公社。东汪公社是这次7.2级地震的重灾区,全公社房屋差不多都倒塌了,成为一片废墟。
周总理脚踏着震后的碎砖烂瓦,穿过残垣断壁去看望在临时医院简易房内的受伤乡亲们。他老人家一个铺一个铺地问候,一次又一次地俯下身子和躺在地上的老乡握手,仔细观察并询问伤情。总理蹲在一名盆骨严重挫伤的农民面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还撩起他的褥子,亲手摸一摸是否厚实。总理反复嘱咐他们好好养伤,并说如果这里治不好,可以去石家庄,伤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就这样,总理连续慰问了140多名伤病员。endprint
二
1966年4月1日下午,天气突变,刮起六七级大风,能见度还不到一公里。总理要在群众大会上讲话,组织人员安排总理背着风讲话,但是总理硬是让他们把讲话方向调过来,为此,群众深受感动。当总理讲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时,总理讲一句,群众也跟着说一句。总理的每一句话都鼓舞着众人的心。风越刮越大,临时搭起的帆布帐篷在猛烈摇晃。
周总理来到东汪公社较大的村庄,在村北寨墙上,以十分沉重的心情大声讲话。总理说:“地震是个自然灾害,是不是没办法对付它呢?不是的。你看,3月8日地震范围小,损失大。8日以后,天天有些小震动,22日大家提高了警惕,有了准备,损失就小了。第二次地震面积大,有邢台专区,有邯郸专区,有石家庄专区,有衡水专区,但因大家有了防备,房子倒了,伤亡很小。同一件事情,有了准备,就和没有准备不同。”总理接着说:“我们这里受灾多,1963年大水灾,房子倒了不少,1964年沥涝,1965年又发生旱灾,现在旱情仍未解除,抗旱中又来了地震。受了灾有很多困难,但我们有防备就好些。”周总理还说:“救灾主要靠自己,国家要帮助。国家是大家的,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搞好。我们是新中国的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农民,是有志气的。现在恢复生产要靠大家。现在要先搞生产,再搞建设,大家说的,家里丢了从地里拿回来,这是毛主席思想。”
周总理说:“麦子返青了,地该种了,干部要带头,党团员要带头,贫下中农要带头,把生产搞好。特别是党的支部,要带头把生产搞好。我说过的四句话(指在此次视察之前说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发展生产)应改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把生产搞好了,家园就会建设得更好。你们说对不对?”这时群众高呼:“对!”
周总理最后说:“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慰问你们。灾情越大,干劲越大,你们东汪公社要做宁晋县的模范公社。”
周总理讲话以后,宁晋县委书记表示决心:“房倒志不倒,地动心不移。”周总理说:“讲得好。”
一个多小时后,风更大了,黄沙滚滚,空中地面连成一片,能见度变得很差。我们见总理身上、脸上全沾满了尘土,看得出他已经很疲劳了,说话的声音也嘶哑了,大家劝他休息,但总理坚持起飞。我们立即驾机起飞,向石家庄地区束鹿县王口公社飞去。
束鹿县王口公社和郭西公社的农民,听说周总理要来视察,就从四面八方拥到王口公社的王口村广场。3500多人坐得整整齐齐,他们举着“欢迎中央慰问团”“感谢毛主席的关怀”“感谢周总理的关怀”“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标语牌。
11时20分,我们三架直升机在广场附近降落。周总理从机舱内走出,顿时,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周总理和前来迎接的代表一一握手问候,然后来到广场,向群众讲话。
周总理说:“你们这次损失大,房屋倒得多,但你们有了准备。人畜伤亡就少,这说明不论做什么事,凡是有准备就好,预先能想到就好一些。”
周总理还说:“你们回去,还要对没有来的人讲,困难越大,干劲越大。石家庄专区是河北省尖子专区,东边是衡水,南边是邢台,你们在束鹿县的南边,要带头嘛,要在周围的公社起模范作用,搞得更好。”
周总理还到王口村没有参加集会的老年人家里,逐户进行慰问。总理对他们说:“地窖也要通风透光,尽量避免潮湿。”周总理访问刘永远家的地窖时问:“家里的粮食和东西都挖出来了没有?”刘永远说:“有解放军和工作队的帮助,都挖出来了。”总理又问:“你们今年的小麦长得好吗?”刘永远说:“长得好,我们家里丢了,要从地里找回来,靠我们的双手,搞好生产,重建家园。”随后,总理下到地窖里,仔细看了看,反复问道:“冷不冷?潮不潮?”他还嘱咐刘永远在地窖口外边挖个排水沟,防止下雨时向里灌水。
在回来的路上,总理和当地干部进行交谈,询问了生产、抗旱情况,牲口和农具够用不够用,有没有机械修配厂,有多少眼机井,机井有多深,能浇多少地,有没有五年规划。总理看到村中堆放着大批救灾物资时说:“这些东西要使用合理,根据需要,不要人人有份。”
周总理还问到群众有没有其他疾病,一再嘱咐在这里救灾的人民解放军和医疗队,要好好为灾区人民服务,把所有的疾病都除治掉。
12时30分,总理告别群众,登上直升机,向衡水地区冀县码头李公社飞去。
周总理对码头李公社的群众说:“刚才我到了宁晋的东汪公社,又到了束鹿的王口公社,现在又转到你们冀县码头李公社来了。有了邢台的地震,这里就注意了,所以损失就少。我相信你们衡水专区冀县的人民,天上的灾,我们不怕,地下的灾,我们也不怕。这样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周总理还说:“现在先搞生产,把盖房子放慢一步。先搞窝棚,要搞牢固一些,长期准备。大家不是正在学习焦裕禄、学习王杰、学习麦贤得吗?就是要有他们的志气,奋发图强,把国家建设好。”
三
在码头李公社视察结束后,周总理乘直升机又向宁晋县飞去。1966年4月1日15时,周总理乘直升机从冀县码头李公社来到宁晋县耿庄桥公社进行视察和慰问。15时19分,总理刚走下直升机,突然一声轰响,大地又颤动起来,又有墙壁倒塌,这是一次4级余震。当时还刮起了大风,天气特别寒冷。总理就在一辆卡车上向群众讲话。
周总理还在耿庄桥公社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地震考察队。考察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对着总理拍照。总理说:“我又不是外国人,还用这么多照相机拍照?还是留着胶卷考察地震用吧。”在这里,总理看望了地震科技人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架设在耿庄桥的地震仪器,询问了工作情况,并对他们说:“必须加强预测研究,做到准确及时。”周总理对中国科技大学地震专业的同学们说:“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总理听说一位考察队员手指受伤,特意看望了她,问她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多大年龄,嘱咐她天气冷要注意。endprint
周总理要来巨鹿县何家寨公社视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巨鹿县。县委预先通知全县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和地县工作队及参加救灾的解放军,在何家寨公社设会场。会场场地又高又宽阔,我们把直升机降落场地也选择在那里。由于当时天气不好,空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使人睁不开眼睛,也给直升机降落增加了难度。
4月1日17时许,总理乘坐的直升机在何家寨公社上空出现。离会场约200米的地方,当直升机徐徐降落的时候,大风突然停了,太阳从云雾中钻出来,照耀着大地。何家寨公社上空也是晴朗无云,似乎整个大地都在以最佳状态欢迎周总理的到来。
周总理讲话声音洪亮,整个会场都能听到。总理讲完话,地方的同志高喊“地震心不震,地摇心不摇”的口号。
在这里,周总理还接见了作曲家李劫夫和词作家洪源。邢台地震后,李劫夫等从东北来到地震现场,体验生活,编写了20多首抗震救灾歌曲,并在现场亲自教群众唱。总理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
就在周总理离开何家寨公社两个小时以后,大地又猛烈地晃动起来,邢台震区又发生了一次4.5级的余震。
我们机组人员看到总理连续视察太累了,就想到在上下两个视察地点飞行中,精心驾驶直升机,尽可能平稳飞行,让总理短暂休息一下。
4月1日,周总理连续视察了五个公社之后,天快黑了。总理在军队领导的陪同下,乘直升机前往邢台市救灾部队某师驻地。此刻,对于机组来说,已经进入夜间飞行。夜间飞行对飞行员来说,对降落场周围障碍物的观察更困难了,必须借助地面的灯光,才能保证安全。首先我们根据地面给我们的灯光信号,找到邢台驻军某部的大院,然后又凭借地面汽车车灯的照明,安全降落在部队大院的操场上。总理离开直升机时对我们说:“多亏有你们的直升机,太方便了,不需要机场,再偏僻的地方也能去。今天能看到这么多地方,你们的直升机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这是直升机的优越性。”他接着又说:“我们中国农村广阔,有许多地方交通不便,直升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周总理分别听取了党政军各方面的汇报。师长请总理在那里吃晚饭,总理说:“好,但不要另做,战士吃什么我吃什么。两个馒头和大锅菜就可以了,越简单越好。”师长安排炊事员杀了一只鸡给总理吃,总理得知后当场批评了他。总理的秘书对师长说:“总理从来生活俭朴,饮食简单。吃面条、烙饼、大葱就行了;如果做点菠菜、豆腐,总理就高兴了。”这天直到晚上10点多总理才吃晚饭,吃的是菠菜、豆腐和面条。
当天已经很晚了,总理还在邢台听取河北省省长的工作汇报。这一天总理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直到夜里12点多,他才离开邢台,乘坐专列向邯郸驶去。
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现场的感人事迹,永远是邢台人民的生动教材。当年周总理在东汪公社视察和慰问时喝水用过的那只碗,一直被东汪公社群众珍藏着,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这只碗还被拿出来在群众中争相传看。当年邢台人民编出许多歌谣:“阳春三月桃花开,周总理三到邢台来……”这首充满无限深情的歌谣,一直在邢台人民中间传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