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我的百姓》与《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的浅析与演唱

2015-05-26 16:51范中天
艺术评鉴 2015年6期
关键词:弥赛亚亨德尔

范中天

摘要:《弥赛亚》是亨德尔创作的一部清唱剧,《安抚我的百姓》和《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是其中的两首男高音唱段。本文通过对这两首唱段的简单介绍,分析研究其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阐述笔者的演唱体会,并以此说明演唱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普遍规律和声乐基础训练的益处。

关键词:亨德尔 弥赛亚 巴洛克音乐 声乐训练

清唱剧《弥赛亚》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宣叙调《安抚我的百姓》以及咏叹调《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是极为著名的男高音独唱选段,深得歌唱家们的青睐。本文拟对这两首唱段的歌词和音乐作具体分析,对其华丽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创作特点进行探究,并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来分析如何演唱亨德尔的声乐作品。

一、概述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1685年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哈勒的一个市民家庭,自幼热爱音乐。1705年亨德尔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714年的《水上音乐》拉开了他十多年辉煌的创作序幕。1741年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高度的艺术性与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这部作品中完美地融为一体,《弥赛亚》的问世为巴罗克音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亨德尔也因此被誉为圣乐之祖。

《弥赛亚》的脚本是由英国剧作家查尔斯·詹宁斯编写的,歌词选自圣经《以赛亚书》、《诗篇》、四福音书及使徒保罗的书信语录。亨德尔于1741年8月21日-9月14日只用短短24天就完成了谱曲。1742年4月12日在都柏林首演。

全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耶稣诞生、受难、复活的故事。《弥赛亚》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曲等57首歌曲。全剧为主调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和声简洁、气势宏伟,其中不少曲目有极高的声乐训练价值,至今仍在声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亨德尔的《弥赛亚》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圣剧,也是基督徒和音乐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圣乐。直到今天,每年圣诞节世界各地都会演唱《弥赛亚》,可以说《弥赛亚》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清唱剧之一。

二、《安抚我的百姓》和《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的作品分析

《安抚我的百姓》是全剧第一首声乐曲,意义重要,它全曲由两段歌词组成。这首歌的伴奏有着鲜明的特点,每句歌词后,伴奏都以相同的节奏型出现,造成了呼应效果,象征着福音的回荡。此曲在歌词和音乐上大致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由歌词“comfort ye, My people, saith your God”构成,这一部分的调性为E大调,节奏较为自由。间奏后,第二层次的歌词同旋律一起,在节奏以及伴奏上表现的更为密集和紧凑,“speak ye comfortably to Jerusalem”的调性短暂经过A大调后停留在B大调上,后一句“and cry unto her”从大跳的八度音程开始,不仅在中间,包括结束以后都不断得到伴奏贯穿主题的支持。

第二部分相对第一部分稍显短小,词意及伴奏上同第一部分构成鲜明的对比,调性由升c小调转入A大调最后终止。整首宣叙调为了强调说话者的内容和说话语气的重要性,有三个高潮部分,分别为“saith your God,saith your God” 、“and cry unto her”以及“The voice of him that cried in the wildness”。

具体图示如下:

《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是一首极其华丽而且富有激情的男高音咏叹调。全曲分为两大部分,歌词相同,用明确的终止式将其划分。引子揭示了主题旋律,在歌曲的两部分中重复出现。两个部分陈述了一个主题,第二部分是模仿第一部分的材料,采用复调音乐中最为常见的移调、模进等手法来发展,其中每个部分的主题材料片断都能够找到。这首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复调风格,全曲的发展都是以第一句为基础,通过不断地加花以及模进,使核心的主题不断发展,伴奏对人声不仅起到了很好的支持,还很好的呼应了人声。

第一部分由引子暗示的主题材料开始,材料出现在第11小节,12小节就运用了模进的手法,接着又在不同的音高上模进,14小节开始一直到19小节结束,停留在“and every mountain and hill made low”上,接着“the crooked straight”体现了引子所暗示的另一部分的主题材料,用大跳音程进行展开,直到第一部分结束。这部分调性由主调进行到属调,即由E大调到B大调。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音调上有所变化,在技术上运用了模进和加花的手法,前奏中所暗示的主题材料处处可见,尾声更通过对前奏的严格重复,加深了对主体材料的印象。这部分的调性由属调经下属调再回到主调,但仍然以E大调为主。

总的来说,本曲通过不断地加花和模进,使主题材料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作品的伴奏不仅对人声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还很好的呼应了人声,强烈体现了极其动人的艺术表现力。

具体图示如下:

三、选段的演唱分析

(一)《安抚我的百姓》和《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的演唱分析

在《弥赛亚》的表演中,这两首歌曲作为先后出现的两首独唱曲,都是由男高音连续演唱的,在演唱中有几处共同之处。

气息方面,演唱者需在每个乐句开始前从容地吸进能支持将要演唱的乐句所需要的气,并注意气息控制和保持。吸气时需保持喉头位置的稳定,喉、颈、胸、肩部肌肉的放松,乐句完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呼吸的质量。

声音的连贯方面:想要演唱好这两首作品,演唱者必须有声音的连贯性,保证作品的平稳连贯,这样才能自如、准确地演唱乐句。声音需要有很好的延续性,要能与伴奏织体形成呼应的效果,而不能是断断续续的,演唱时母音要连贯,时值要饱满。

当然,在演唱中也有些不同之处。

用声方面:演唱宣叙调的前半段要带有连绵、飘逸、柔顺、深情的感觉,演唱后半段时要稍稍表现出较前半段不同的坚定、果毅的情绪。咏叹调部分的用声与宣叙调后半段相似,但相比更富有弹性,咏叹调中有大量的花腔乐句,这些华彩的乐句在演唱时音区变化较频繁,这种乐句的演唱有助于加强花腔技巧的训练,只有我们的喉咙和气息保持相对的稳定,声区间的转换就不会太突兀,才会显得自然。相比而言,宣叙调部分的音区变化不是太多,这就大大避免了声区的不统一,在演唱时只要保持对起音控制的延续,保持好气息,就可以很好的把握音色的统一。

音量方面:这首宣叙调不需要宏大的音量,主要是因为乐曲追求的是非常庄严的情绪。相反,音量过小又不够庄重。所以保持恰到好处的音量才能够准确地表达这首作品的情绪。而这首咏叹调因为含有大量花腔和装饰音,所以需要声音非常灵动,用过大音量来演唱这种较为快速的乐句会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不好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作品的情绪把握。两首歌做比较的话,咏叹调较宣叙调的音量更为宏大庄重些。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首先必须要理解歌词的意思及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内涵,从而控制好音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作品的情绪。

(二)亨德尔清唱剧演唱风格的把握及演唱注意

亨德尔的声乐作品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符合美声唱法的风格特点:完美无缺的声线, 连音的技巧, 轻巧的高音区, 极其灵巧和极具可塑性, 以及抒情甜美的音色。要想更好地把握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气息方面,美声唱法要求只有正确地掌握气息控制以及支持的方法,才能做到强、弱、快、慢,才能表达各种情绪的变化,才能谈到对一首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气息的控制不仅仅在美声中,在任何演唱形式里都是最根本的要素。在呼吸的时候要把握好分寸,太多太少均不可,每个乐句结束时,都应当保留一定的气息。上文分析的亨德尔的清唱剧第一首宣叙调《安抚我的百姓》,需要较好的气息支持来控制乐句的平稳,更需要很好的支持来控制音量,使其保持较好的庄严性。第二首咏叹调《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其中有多处较长的乐句,无论是长音的保持,还是花腔的行进,无疑都需要气息的支持和恰当的运用,若是花腔断开,歌曲就变了味了。所以亨德尔的声乐作品正是在训练演唱者对于气息的支持与运用,在这点上与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是极其一致的。

声音控制方面,亨德尔的清唱剧基本不会超过人的自然声区。大部分运用的是中声区,正是因为这个音区比较容易控制音量,而且也比较容易地发出柔和的音色。在演唱宗教题材的作品时不要过分夸张,也不要追求强烈对比,《弥赛亚》可以说是典型,而这两首选曲是男高音声乐训练曲目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乐段。两个乐段都只需要用抒情的风格演唱,运用前面所说的良好的气息支持,就能找到高位置的共鸣。歌剧《塞尔斯王》的选曲《绿树成荫》就是典型的抒情歌曲,音域都在一个半八度之内,在演唱时只需要很轻松的演唱就能将声音传远。用最小的力量达到最棒的效果正是充分体现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

力度的控制与变换方面,美声唱法演唱风格更加注重对声音力度的控制与变化,只有控制好声音力度的变化,才能增强旋律感,才能很好地抒发情感。亨德尔的清唱剧中,尤其是这两首歌,首先要求控制力度,保持一个相对中等的音量来演唱,既描写了耶稣传教的庄严,又抒发了作家以及演唱演奏者心中的崇敬之情,其次要求要有力度的变化,控制不代表不变。正如上行音阶做渐强是古典音乐的普遍规律,在花腔走句上行音阶的时候,音量要逐渐加大,必须表达一种激动的情绪,否则作品就变得过于严肃,死气沉沉。

声区统一方面,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声区间出现换声点是不可避免的,亨德尔的作品大多偏重于中声区,如《一切山谷都要填满》中有大量的花腔乐句,多采用级进的音阶上行或下行,在上行级进音节正好从男高音的中声区到过渡声区,下行音节是从男高音的过渡声区回到中声区,在学习时可以很自然的找到胸声区的位置,运用声音位置的稳定和气息的流动进行演唱,而不是用喉咙来调节,这样的音阶式的练习有助于我们练就声区得统一,喉咙保持相对的稳定,使得声区间的转换不会太突兀。

四、结语

目前,不少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在发声技术尚未成熟之前就盲目地习唱普契尼,威尔第等人的歌剧咏叹调,一味追求戏剧性,这样对日后的声乐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学习美声唱法的我们需要多学唱亨德尔作品以及同时期的巴洛克声乐作品,更有效地进行声音以及技术的训练,为演唱其他作品更好地服务,为自己的声乐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的歌唱方法是人体各发声器官有机配合的活动,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的捷径。因此,我们学生必须正视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由浅到深地进行学习,不要一味追求戏剧性,一步一个脚印,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法]罗曼·罗兰.亨德尔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3][德]弗里登塔尔.亨德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法]保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法]让·加卢瓦.亨德尔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建华.一部必须站着听的音乐作品——亨德尔与他的清唱剧《弥赛亚》的故事[J].音乐世界,1997,(07).

[7]段强.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的欣赏与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8]钱仁康.弥赛亚[J].儿童音乐,2005,(02).

[9]步云.“清唱剧之父”—亨德尔和他的不朽名作《弥赛亚》[J].音响技术,1996,(04).

[10]胡波.守护在“巴洛克”音乐星空下的一颗明珠—漫谈清唱剧《弥赛亚》中咏叹调的演唱风格[J].艺术教育,2007,(05).

猜你喜欢
弥赛亚亨德尔
亨德尔,三更半夜偷学琴
弥赛亚:故乡的小城与市井
踯躅于历史骸山的新天使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德裔英国键盘艺术家亨德尔
“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
——透析阿甘本的弥赛亚主义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的音乐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去幽灵化”:共产主义作为理想与现实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
斯卡拉蒂和他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