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中史料选择的思考

2015-05-26 02:52韩旭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史料课程标准高中历史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将史料作为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一种媒介,以史料为立足点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应注意服务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留有思考空间、适应高考特点。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关键词:教学 史料 选择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以模块专题形式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大大弱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给学生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和规律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将史料作为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一种媒介,以史料为立足点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新课改方向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一.服务教学内容,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史料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师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史料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史料。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如下史料: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史料回答《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辛丑条约》的影响是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阅读上述史料时,要特别注意史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以及关键词,学会用史料中获得的信息去联系教材上《辛丑条约》的内容,从而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选择的史料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小说和电影在国内掀起一阵“史学热”,但历史课堂长期遭受学生的冷遇确是不争的事实。国内中小学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以史料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提供的史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分析史料,独立思考问题并踊跃表达观点。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史料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有较强的思辨性,涉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授课时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古老深邃思想和学生的距离,例如:

有个王阳明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问题:材料中的“良知”具体是指什么?按照王阳明的学说,该如何让这个贼恢复真正的“良知”?

这则材料既反映了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又诙谐幽默、寓意深远,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下面问题的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大量史料,用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留有思考空间,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的史料,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空间。下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中的一则史料:

1530年,人文主义者让·斐纳说:“由于我们航海家的勇敢,大洋被横渡了,新岛屿被发现了,印度的一些僻远隐蔽的地方,揭露出来了。西方大洲,即所谓新世界,为我们祖先所不知的,现已大部明了了。在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在有关天文学的方面,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古哲学家们都曾获得进步,而托勒密更大有增益。然而假使这些人当中有一位今天重来的话,他会发现地理已改变得认不出来了。我们时代的航海家给我们一个新地球。”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则史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但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在地理方面还在其他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既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又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的史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适应高考特点,应对试题命制的趋向

近年来全国高考各省文综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体现了以材料为载体的特点,强调“问题从材料中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中出”。例如:

(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试题第20题)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本题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新材料,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与课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进行嫁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选择史料时要注意与高考命题方向靠拢,适应高考试题新特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掌握比较、概括和阐释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研究。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虽然比较笼统,但希望能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与运用等问题。

(作者介绍:韩旭,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史料课程标准高中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