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Seminar“演习”是普遍应用于国外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通过简单介绍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论述其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可行性,并对具体实践过程加以介绍。思考在当今教育改革环境下,推广实行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Seminar“演习” 模式 《近代日本文学选读》 应用
一.Seminar“演习”模式
Seminar一词源于德语,翻译为“研讨小组,讨论交流会”等中文。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那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开设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大学中。后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用,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将其称之为“演习”,或音译为“ゼミ”、“セミナ”。
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演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主题发表为中心,通过质疑,答疑,教师、学生共同探讨的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
在演习教学模式中,为了最终以讲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发表,学生需要围绕主题,事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先行研究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应用
1.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可行性
演习教学模式适用学科广泛,就日语专业的教学来讲,首先,在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日语表达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阶段的学习,高年级学生普遍具备相应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词汇量,更容易实现演习教学模式中要求的日语口头发表和用日语提问、交流。而且,经过一二年级的磨合,学生之间互相熟悉,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胆怯心理,当众发表能够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有别于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旨在传承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常识,以及对一些有必要知道的人文知识的补充,进而使学生对日本文学,乃至其所涉及的文化领域的常识,都有所了解。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类似于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一周一次的课时安排,往往造成学生带着书本来上课,下课合上书本便不再翻开这样的局面。浩瀚深邃的文学世界,在学生的大学生活里,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模糊记忆,这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遗憾,也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演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每个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充分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发表的讲稿和可能被提出问题的相应回答,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讲稿进行陈述,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并进行答疑和解释。学生不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且学生需要就发表主题查寻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样的准备过程使学生除了教科书,还能接触到更加深入、广泛的文学知识,无形中延伸了文学课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而且,全日语进行的演习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听得懂,读得懂,同时要求学生要讲得清,写得对,不仅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也能在这样的外语交流环境中,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2.《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演习教学实践
课程准备。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时,按照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并将每组的发表任务进行分配,组长负责安排、组织成员的具体任务。在新内容开始前一周,教师根据课本涉及内容,拟定相关主题,引导担当的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搜寻相关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王志松、林涛编著的《日本近代文学选读》教材。教材由日本近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共计十五篇构成。在进行第一课《吾輩は猫であ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作家生涯、作品内容、作家流派及其他作品介绍、文学史地位、感想文等几个方面进行准备。要求学生将查阅的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口头发表文字,并鼓励学生插入图片、动画、音乐,下载视频等,结合PPT进行展示。
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分为学生发表、提问交流、教师讲解补充等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就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即将发表讨论的主题。然后报告组成员根据分工上台发表自己担当的内容。鼓励学生使用日语进行发表,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班级的其他学生聆听报告组成员的发表,配合提问,并做好笔记。发表告一段落后,教师组织学生提问,并就发表内容展开讨论和辩论。问题不论大小,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最后由教师从发表规范、资料运用、完整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结合文学史知识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讲解补充,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正确把握作家、作品。
课程考查。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此课程,只是出于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那些文学知识,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人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富于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强化学生的科研和探索精神,是《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三.关于《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演习教学模式的思考
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对文学著作学习、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素养形成的过程。同时,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映射着各自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政治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内涵。对这些异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实行演习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机制,文学不再是写在书本上单调枯燥的文字,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口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以及跟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发表资料的制作和期末论文的写出过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动笔能力,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Seminar演习模式中,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做”、积极的交流,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也能为学生最终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朴京玉.日语教学中“演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11(4):144-145
[2]刘劲松.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解穴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108
[3]胡奇军,韦国兵.Seminar教学模式在大二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84-85
[4]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文学教育,2013(6):92-93
(作者介绍:孙静冉,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日本皇学馆大学博士课程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日本上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