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飞 王瑜 王美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无限宇宙》的第一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识太阳系里的主要星体。②学习整合八大行星的距离和大小。③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整个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生理现象,展开科学探究,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太阳系中的某些天体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知道一些天体的名称和相关的说法。但针对这些天体的具体情况,如大小、基本特征等还是不太了解。对太阳系这一个概念也比较模糊。
本校的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较强,从四年级开始就进行“微博”平台的运用,六年级时已经使用得很熟练。但是在信息资料的整合、提炼上还有些欠缺。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网络学习,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组成的;知道八颗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以及大小等特征。培养初步具有运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技能以及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网络主题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天体进行研究,实现对某种天体深入的了解。通过全班汇报,最后形成太阳系的概念。能根据整理的资料画出“太阳系的模型”图纸,并且制作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具有对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的学习兴趣,关注人类对星球最新探索的情况,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是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节课采用“微博”平台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信息整合”和“建立模型”作为科学探究的主线开展教学。
传统的天文常识教学一般采用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其实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透过繁杂多样的现象,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才算是真正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本课为同学们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协作学习的网络平台,再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倡导“去中心”的交流,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探究环境,使得每个学生都是主体,都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1.课前利用网络以及微博自主学习,完成微话题
(1)教师在微博平台发布研究任务
a.你知道什么是太阳系吗?
b.你们小组对哪个星球最感兴趣?成立一个星球探险队,全面了解星球的情况。
c.教师建议:可以从星球的大小、赤道的直径、到太阳的距离、卫星等方面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好。
d.将你们组搜集到的信息整合,发布到微博上,注意言简意赅、条理分明。
(2)学生准备
a.组建8个星球探险队。
b.选择不同星球,在网上查阅资料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分别完成研究任务。
c.并将查阅的资料在微博的平台上发布。
2.课堂交流“微话题”,导入学习
(播放视频:“神舟十号”升空)谈话:伴随着“神舟十号”的升空,我们中国又一次和太阳系零距离的接触,就让我们乘坐“神舟十号”进入太阳系进行探险吧!
(播放视频:太阳系视频)谈话: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太阳系,你们想想:太阳系内的行星运动中心是什么?轨迹又是怎样的?
3.进一步整理信息,深入学习
谈话:请将你搜集整理好的基本数据、显著特征、最感兴趣的方面逐条精练地记录在小纸条上。
小组汇报:你们组研究的是哪一个星球?请将你们研究的结果和我们分享,并将你们写有关键信息的词条贴在黑板上展示。
谈话:你们每一个小组的研究都是相当精彩的,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只能请两组汇报。请其他的小组成员也将你们的小纸条贴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
谈话:结合黑板上的信息,你也可以立即在微博上查阅其他小组的资料,并进行跟帖评价。
4.整合资料,分析研究
教师讲述:科学家不但善于搜集信息,更加善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比,进一步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谈话:你可以选择“各星球赤道的直径之间关系”或“各星球到太阳的距离之间关系”其中的一个研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你的研究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按比例画图。
谈话:刚刚有的同学非常聪明地用画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家也和你们一样,但是,他们画的图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课件)
教师讲授“相对直径”或“相对日地距离”的计算方法。
谈话: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火星的直径比作为一个直径1毫米的球体,那么水星赤道的直径可以看成几毫米的球体呢?其他行星的相对直径你会算吗?
如果我们把地球中心与太阳中心之间的距离作为1个日地距离,那么水星的日地距离是多少呢?其他行星的日地距离你会算吗?
谈话:我们可以将计算的数据先填表。
谈话:现在你能结合这两方面的数据画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太阳系图示模型吗?思考:画图时用多长表示1个日地距离比较合适?提示:教师事先尝试了一下用2cm表示一个日地距离比较合适。
5.拓展研究,自主学习
提问:在我们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以外,还有其他的家族成员吗?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段视频并结合教师微博提供的资料,将你学到的发布到微博平台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们想努力体现的教学宗旨,就是超越具体的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深入思考,并指导与生活实践相关的问题。借助太阳系一课,构成了一种教学的思维,那就是不仅要着眼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认识提升。
1.微博让交流分享High翻天
《太阳系》一课的教学非常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微博平台”是太空站,每个小组是考察天体的宇航队。在课前,为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实际探究中,把大的研究任务细化,即研究某种天体的总的概况、基本数据、显著特征、感兴趣的内容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微博平台”进行跟帖反馈,使每个小组巧用“话题功能”,让交流分享聚焦中心“一心一意”。这样做的意图在于为本课的教学建构一个情境。
(1)建构太空情境
在学习单上,通过给学生一些资料阅读和开放网络帮助学生整理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构建认知情境
学习单是一种学习,它既是对学生前概念的摸底,又指导学生对未知开展学习,从而将已知和未知整合起来。学习单的学习虽然是在课前完成,但是,它创设的认知情境是整节课学习的大情境。
(3)构建教学情境
利用微博平台开展跟帖讨论和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家中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检索话题,按照话题中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性强、效率高,研究紧紧地围绕着研究的主题。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阅读别人分享的材料;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阅读学生的自学成果,并及时指导。微博平台首先为学生在预习和课后拓展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平台;其次,我们设计的“投票功能”也是评价多元化,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科学作业的积极性。
2.别让科学课少了“科学味”
《太阳系》一课虽然是非常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决不能上成“网络检索”课,一定要上出“科学味”。本课教学,不仅着眼于太阳系的概念,更是希望学生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尤其是根据数据进行“模型建构”,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一种思维。这是本课教学设计上的核心。
(1)构建思维逻辑
从学生散乱的“太空知识”,到有研究主题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再到信息的整合和建构,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步步递进。
(2)构建认知思维
从各行星“直径”、“日距”的数据,到以一个标准单位计算“直径”、“日距”,再到设计“太阳系”的模型图,这是一个“问题链”,它指引着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其中,适时地通过课件补充资料和图片,有利于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凝聚观点。而每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两难,难以抉择,这就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从整个“问题链”的讨论上看,无异于帮助学生建构了一幅“思维导图”。
(3)构建教学思维
本课教学,我们想开拓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超越具体的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在太阳系知识研究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与“直径”、“日距”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研究主题,自由地在网上搜索、浏览,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不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仅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功能,更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亮点
微博平台以它的高知名度、传播的迅速性以及即时的交互性受到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青睐,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提前学习关于行星的知识,一开始就以开放的角度让学生广泛地搜索和认识素材,并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实现即时的反馈和交流,这种把课堂延伸到课前的方式不仅能节约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提前进入课堂讨论的内容,通过借助有效的微博交流平台还能实现课前交流,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支持。不仅在课前,利用微博平台很好地实现了课后的学习评价,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学生做作业的资源成本,提高了教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效率,也让知识在微博互动中的传播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