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背后的底气

2015-05-25 07:29鹿小鹿
商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汇率全球化

鹿小鹿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新时期的主动选择,支持中国做出选择的底气,是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强大信心。

说起最近的国家大事,不论是谁都绕不过亚投行和“一带一路”。

有关这两件大事的内容,完全足够写本书的了。这里暂且抛开不管,单谈背后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开始,起始仅仅是双边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尝试。随着尝试的深入,最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在近两年得到了全力推动。短短5年时间,人民币全球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和第二大贸易货币。而近日,关于人民币是否纳入国际货币基金(IMF)的特别提款权,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及日元相同的计价标准篮成员,广被讨论,若能成行,人民币国际化又将进入新纪元。

全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自然有其理由。

首先,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若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会在在国际贸易特别是资源、能源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若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就会提高我国对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定价权。人民币如果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就会享有“铸币税”,享受到独立的“经济主权”,从而摆脱近期美元政策的负面影响。其次,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必然会不断创新和推出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或金融衍生品,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逐步确立我国做为金融大国的地位,进而通过促进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繁荣,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保驾护航。第三,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尤其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技术创新与进步等方面。第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将巩固我国作为大国的地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提高,必然加强我国的世界大国地位。第五,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有利于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自由浮动汇率,将减少净出口,而减少出口的实质,就是减少对进口国的补贴,增加本国居民的收入,实现“藏富于民”。

既然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如此多的优点,那为何近两年才被大力推进呢?可能大家还记得,几年前国内的货币政策重点在保持汇率的稳定性,那么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提出过著名的“三元悖论”。他指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与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让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货币政策大都会在汇率稳定性和资本流动性之中二选一。

在前些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的是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因此资本的流动性就会较差,自然也就缺少了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前提。在当时的情况看,选择保证汇率稳定无可厚非。当时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但金融体系仍比较落后,国际化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如果一旦实行了资本自由流动,大量投机资本的进进出出,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汇率稳定是唯一的选择。事实证明,这种稳定的汇率,让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得以“独善其身”,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增长。从历史的角度看,牺牲一部分全球化红利以换取经济的稳定是值得的。

而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体系的日渐成熟,政策也开始了向提高资本流动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倾斜。从经济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期,经济转型和升级成为发展新主题,中国的海外投资将会在近一段时间显著增加,因此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减少投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从金融上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金融体系,金融的国家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有能力为人民币全球化保驾护航。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收取货币全球化的红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新时期的主动选择,支持中国做出选择的底气,是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强大信心。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汇率全球化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新旧全球化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