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
[摘 要]悬念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文本特点,在导入时设置悬念以激发兴趣,在意外结局处设置悬念以引导探究,在结尾处设置悬念以发散思维。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使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 悬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8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设置悬念,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课堂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设置悬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可以使教学的第一锤重重地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故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进而主动的融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是这样设置悬念: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孪生兄弟吗?
生:双胞胎,一个妈妈生的。
师:你们知道孪生兄弟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得很像。
师:文中说“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又是怎么回事呢?地球和火星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看一看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孪生兄弟”入手,设置悬念——“地球和火星有什么相似之处”,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同时,他们阅读的目的性更强,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二、在意外结局处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我们经常发现教材中的一些文本开头讲的是一方面的内容,而结尾处却与开头所描述的恰恰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从这出乎意料的结局入手巧设悬念,将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课,我通过设置悬念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蜗牛原来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师:请大家再把最后一段读一读,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知道了蜗牛的翅膀慢慢退化了,再也不会飞翔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师:说得非常好,蜗牛原来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翅膀退化,再也不会飞翔了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一会儿把蜗牛不会飞的原因给大家说一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蜗牛从会飞到不会飞这个出人意料的变化过程,利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教学,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调动起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三、在文本结尾处设置悬念——发散思维
教材中一些文本的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一种余音缭绕或者意犹未尽之感。这是作者在作品处理上的有意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在此处设置悬念,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使文章的结尾更加丰富多彩。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的结尾:“听了少年的话……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师:吴王认为少年的话很有道理,难道大臣的话就没有道理,不是真正为吴国着想吗?
生:大臣们的意见吴王听不进去,他们就应该想个巧妙的办法。少年很聪明,选择了合适的时间,方法也很巧妙,所以才能够被吴王接受。
师:你这儿说的时机、方法就很重要。古人云: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天时、地理、人和都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少年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再加上巧妙的语言,才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由此可见,大臣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就错在时机不对、地点不对。
这里,教师通过巧妙地悬念设置把学生带到了深入思考的境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真实、客观。
总之,悬念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如果能结合文本特点,把它巧妙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厚,阅读教学也会在层层的悬念设置中大放光彩!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