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 积小成大 求深求精

2015-05-25 00:25黄丰兰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学校

黄丰兰

摘 要:近年来随着“G-E-T”学研型课堂的实践,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在全面推进课改向更生态、更高效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先进理念仍停留在“言说”层面,并没有促使教育行为的实质性转变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此。从课堂实践操作遇到的问题出发,细分为多个微型课题,鼓励教师积极领题研究,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炼实践经验,来推进课题研究,引领课改涉过深水区,走上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之路。

笔者在近几年的探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推进教师微型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作好导向,化繁为简

推进课题研究首先要走出因对微型课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而出现的一些管理和实践中的误区。

1.程序繁复

提到课题研究,很多教师会落入原有的对一般课题的认识窠臼,管理者也经常会提出一系列繁复的程序,过分注重过程与资料的呈现,而忽视了微型课题“小、快、灵”的特点,导致微型课题失去了活力。

2.教与研两张皮

微型课题依托于教师教学生活,着眼教学行为研究,从细处改进、改善、提升,教与研密不可分。可是,一些教师习惯把教学和研究分离,做课题时生搬理论,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加以应用,进行消化与吸收。

3.研究功利化

这几年,虽然学校投入微型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逐渐增多,但大部分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评职称、评各级各类先进的需要,真正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意识不强,导致微型课题研究华而不实。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进行课题研究,势必会偏离了实施微型课题研究的本意,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我们需化繁为简,将研究程序简化为“领题—研究—总结—交流—改进”,注重解决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着力于课堂环节研究,让教学活动成为研究内容,使切入点变小,研究方式则更为灵活简单。

二、定好路径,积小成大

尽管微型课题有了上述导向,但因为课题涉及的研究面很广,有些教师仍是很难找准方向。因此教科研部门需进一步规划研究路径,制定出针对学校课改各个层面问题的微型课题,供教师选择。且每一个选题都具备以下特点:

1.小

指切入点小,但多个小课题又可以组合成一个中课题、再汇合成大课题。教师只需要从一件小事、一个小现象、一个小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研究。如在课改实践中,教师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我们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合作小组如何构建?小组合作有哪些规范?如何建立小组合作评价激励机制?如何把握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时机?通过把这些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出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2.实

微型课题多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质疑、反思、总结等,它的价值在于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具体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让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逐步进行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对积累的教学经验反复进行提炼,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

3.活

微型课题由于研究范围较小、内容具体、方式简易、周期简短,所以具有操作个性化,方法灵活化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研究特长,制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案。可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积累、实践反思,也可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些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研究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三、讲究效度,求深求精

将一个大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微型课题之后,这些微型课题的研究质量将决定这个大课题的研究效果。因此,只有将每一个微型课题做精做深,才会有大课题的高质量、高产出。为此需要特别注意研究改进微型课题的有效实施:

(一)优化科研环境

有投入才有产出,要想教师投入,就要培养浓厚的科研氛围、强化制度保障。

1.激发自主科研意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学校通过序列化内容的培训、专题讲座、主题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帮助教师认识科研价值、明确科研思路、掌握科研方法、树立科研目标,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感,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2.健全科研促进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能让教师把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主行为,为了保障课题过程研究的品质,学校可制定“课题管理人员职责”“专项课题研究规范条例”“课题研究经费资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促进课题研究规范化、实效化。

(二)勤搭网络支架

1.着力建构“科研管理网络”

为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联动机制,学校要根据不同情况构建管理网络,明确决策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见下图)。科研室在校长室的指导下,把学校省级课题研究分成若干微型课题,以学科组为单位,由学科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针对学校提出的微型课题认真分类,确定每年落实的相关研究,制定研究规划;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对每个微型课题的研究进行再细分,在本组科研成员中建立小组,指导并促进一线教师利用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整合,形成学校大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构建以上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学校“科研共同体”,帮助教师明晰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实现科研知识的吸纳和贯通,助推学校科研深度开展。

2.强力搭建“互动平台支架”

搭建“微型课题进课堂平台”支架。开展富有个人特色的“微型课题进课堂”展示活动,加强年级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诊断,催发教师加深对教学的理解。

搭建“研究进展展示平台”支架。让教师呈现研究成果、提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既能让研究者相互听取、共同研讨,又能启发个体、互动生成,还能激活教科研的思想与方法,从而形成共荣共进的学术氛围,督促教师科研工作分段式地聚焦推进。

搭建“科研指导交流平台”支架。开设科研培训讲座、读书心得交流、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交流、问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一方面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并在交流活动中收获成长,另一方面也充分挖掘和整合本校教师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三)力促成果转化

微型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行动研究,是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干预和自我改进。这种干预和改进不仅直指课堂,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总结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诠释,从而更好地内化先进教育理念、并自觉转化为教育行为。因此,课题研究的完成,并不是终结于论文的获奖,成果的发表,它应更多地体现于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及时转化研究成果,在各个阶段让研究者在学校或者共同体内进行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这样就可以更快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达到既让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让实践提升理论之功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全面推进课改、积极打造生态课堂的今天,我们应积极引领教师走进微型课题,以行动研究走向科研生活,积教改小环节之变为课题研究之大成,发展教师、成就学校,科研兴校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姚建光,罗永忠.共同体学校研训活动平台建设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3,(12).

[3]王占发.促进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3(6).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学校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学校推介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