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梅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中,笔者愈来愈感觉到农村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已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现一一列出,求教于大家和同仁。
困境之一:家长不重视语文学习,学生缺少阅读积累。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轻文观念,很多家长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学好也没什么大用,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数理化英上。从雨后春笋般的辅导班可见一斑,补习数学、理化、英语的辅导班炙手可热,而语文却无人问津。这就看出语文的地位低下,不被重视。我听到不止一个家长说过相同的一句话:“语文有什么好学的,写写字背背书就行。”说得轻描淡写,殊不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坚持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最后才能厚积而薄发。家长的认识不到位,言语间却影响了学生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们缺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语文随之被打入“冷宫”。
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语文知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的根基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我认为此话说得非常到位,没有课外大量的阅读,哪有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沉淀。阅读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可现在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现状是:除了课本,练习册,同步读物外,很难再看到其他课外书籍。为了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本学期我决定每周必上一节阅读课,让孩子们把家里的课外书拿来课上阅读。阅读课上我真是“大开眼界”,哭笑不得,学生拿来的读物大都是作文、漫画,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书籍,一本正儿八经的优秀中学生读物都没有。此情此景,我不仅唏嘘,我们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缺少的不是聪明智慧,不是学习态度,而是读书的意识和读书的习惯。每每去市区听课,城区孩子那灵动的语言、张扬的个性、独特的见地和深邃的思想,无不让我惊叹和羡慕。再看我们的孩子,课外知识的不足,课堂语言的贫乏和单调,表述的肤浅,无不显示着我们与城区的孩子在读书积累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我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困境之二:学生阅读量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不够,作文写作言之无物。
农村的孩子,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阅读的肤浅,经历的简单,对生活对社会缺少应有的关注,思想比较单纯,眼界比较狭隘,作文内容也往往不够丰富多彩和富有特色。
孩子们的作文大都语言不够简洁通顺,说话翻来覆去,拖泥带水;选材陈旧,千篇一律;立意老套,难脱窠臼。一个班的作文,极少有让人看后感到眼前一亮的。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命题作文《捡拾幸福》,我班学生大都写母爱让自己感受到了幸福等等之类的作文。这样写当然不错,但选材太陈旧、俗气,毫无新鲜感可言。作文内容无外乎自己病了,母亲病床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亦或是考试考砸了,母亲非但没批评自己反而给与了鼓励等等,这类作文让人读后感到索然寡味,味同嚼蜡。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朋友女儿的同一题目的作文,先不说那娟秀的字体、流畅的语言,单新颖的选材、深刻的立意就深深吸引了我。小姑娘从一次出游写起,在观荷叶,赏荷花中,感受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让自己浮躁的心灵趋于宁静,捡拾到一种宁静的幸福。作文感情细腻,表达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灵气。才初一的小孩,就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不得不让人称赞。我问小姑娘怎么会从这个角度写作,小姑娘很腼腆地告诉我,看书看多了,写作就很容易了。另外,爸爸带她去看荷花,她在观赏时内心确实因荷花的美而受到了触动,感受到了幸福。这是一个多么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小姑娘啊!而抒真情不正是我们学生所缺失的吗?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区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出去旅游的机会也比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眼界的狭小、阅读量的狭窄,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语言贫乏,不够生动;情感虚假,没有真情;内容拼凑,言之无物。任凭老师大讲特讲,都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填补学生空白的生活经历,作文教学也因此异常困难。
困境之三:教师疏于引导,学校受到限制,没有营造好学习语文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就会变成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教学风格、言谈举止、学识修养上,都可能影响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我们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已,尽管我们都很敬业,对学生都很负责,但却不能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遗憾。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古诗词背诵、汉字听写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但由于这些活动耗时费力,加上农村学校条件有限,老师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活动开展比较少,语文学习只局限在课堂。书本上,日常生活中缺少学习语文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变得单一而乏味,学生不能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不能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让语文学习变得被动。
另外,由于政策的限制,学校三令五申禁止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籍,家长不知道孩子如果想学好语文需要看什么书,老师们知道却不敢贸然向孩子推荐好书。学生们只好叹息着,无奈着,仅捧着课本学语文。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是一项慢功夫,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也确实存在着诸多困境,需要家长,老师和学生寻找对策,共同克服,相信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这些困境会逐步消除,我们农村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