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合作性规律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应由师生共同参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师生要相互合作,而且是感情投入地真诚合作。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共同推动着教学活动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双方不断提高。当前,不少中学生“谈文色变”,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事,每当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无精打采,苦不堪言。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勉强为之,师生双方总是不能乐从中来。怎样改变这种局面,以适应新形势呢?我的体会是:运用合作性规律,在命题、写作、批改一条龙训练中求效。
一、命题:师生齐心叩心扉
常见到这样的课堂,一些老师随便往黑板上扔下一个题目,让学生写作文去演绎教师的思想,学生无话可说,只得搜索枯肠,敷衍一篇了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作文命题不恰当。叶圣陶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积蓄,不吐不快。”作文题应该是一个学生写作思维的原点,学生应该能从这个原点出发,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开掘,寻找那曾经心动的瞬间、引发心灵震颤的一刻。教师出的题目不切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触不到他们胸中的“积蓄”,学生当然无话可说。所以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道命题,想方法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之“不吐不快”。
十四五岁的年龄,正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愿呆在师长的翅膀下生活,要求“放飞”的愿望特别强烈;他们时常关注自己的长相,为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困扰,成长的烦恼开始滋生。他们的胸中已“积蓄”了十分丰富的情感。在一次作文中,我抓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启发道:“在我们的成长中,生活上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学习、思想上有老师的热情指导,可你的心里还是有些许的烦恼,解决了一个可能又出现一个,烦恼伴随着我们成长,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说到这里,我就问学生:“以烦恼为话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学生本来就有许多切身的感受、想法,一经触动,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急于把自己的感情倾吐出来,我与学生一起拟了“,我想对你说”、“沉甸甸的爱”、“成长心语”、“阳光总在风雨后”、“最值得感谢的人”、“我能行”、“想飞的女孩”、“14岁的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十几个题目,学生写得很带劲。
二、写作:师生携手拓思路
作文教学过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放”与“收”,所谓“放”就是使思想充分发散,所谓“收”就是使思维向中心高度集中。没有“放”,思维就会局限于一点而难以展开,没有“收”思维又会如信马游缰,言不及义。然而作文教学首先要“放”,没有“放”就无所谓“收”,能否有效地“放”对作文成败关系重大。特别是当学生文思闭塞、苦无东西可写时尤是如此,更需要教师在“放”字上做文章。教师在引导时,可以和学生同步前进,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学生荡开思路。
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以“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开始我以为这种作文对写法很少限制,可写性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从不同角度任意作文,有利于各展所长。殊不料学生竟无动于衷,几分钟之后,仍不见动笔的迹象。于是我便把课前一些想法和自己所知的有关“门”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学生作参考,以逐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我首先提醒学生,这次作文应感到好写才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出入门,都同门打交道,把自己所熟悉的也是每天所进出的门写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在这里,可以写有形的门,既指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如前门、屋门等,也指在这些出入口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的能开关的障碍物,如铁门等。布置这次作文的时候,正值我校修筑大门,由原来的封闭式铁门改成电动不锈钢开放大门。当时虽是数九寒天,但整个施工场地热火朝天,井然有序,一派忙碌景象。于是我问学生,围绕这一点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文章呢?说到这里,只见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用说,他们已感到确有东西可写了。于是我又问,这样可以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回答显然是记叙文。然后,我又从另一方面继续提示学生,我们可以用记叙文或散文的形式写,由具体有形的门引发的发生在这扇门里的故事——门里的酸甜苦辣;也可写门的变迁,由无门到有门,到木门,到铁门,以至现在的防盗门,门的变化反映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真情淡化、隔膜加深的心理变化等;听了这些,同学们颇有感慨,对门的认识逐步深化。我看时机成熟,于是趁机提问:围绕这些又可以写成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呢?学生异口同声说,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接着我又说,门有种种,有前门,有后门;有木门,有铁门;有一般房门,有豪华的院门……还有球门、闸门。这使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题材又可以写成一篇说明文(当然,这需要有科学的资料,包括准确的数字)。最后我又说,如果我们在前边的基础上由此及彼继续驰骋自己的想象,认识还可以有新的升华,由一种具体的门联想到一种抽象的门,即门可以是一个起点,可以是一个界限,也可以是一个终点;门可以是一次启程,可以是一次跨越、腾飞,也可以是一次升华;也可把门看成成长的过程,人生要经历许多门,学东西要入门,不懂时摸不着门,改革开放要开国门……如此充分联想,又可以拓宽或丰富我们对“门”这一概念的内涵的认识。这样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从这方面又可写成一篇构思新奇、立意高远的散文,一篇体现象征手法的散文。
这时,情况与开始大不相同,我的话刚说完,就见学生兴致勃勃,情不自禁,提笔铺纸,跃跃欲试。显然,经过师生合作,学生的思路已被充分打开,真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三、批改:师生合作攀高峰
鲁迅先生说过:“好文改中来”。先辈们的教诲告诉我们,修改文章的主动权不在别人而在自己的勤奋,老师是包办代替不了的。多年来,我对此感受颇深。过去,作文从写好上交到老师精批细改之后再发下去,往往是两个星期,等学生再拿到作文本时,早已时过境迁,情境淡化,加上老师的评语总是周而复始的几句套话,学生根本不爱看,最多关心一下分数而已。怎么改变这种学生被动、老师徒劳的局面呢?我认为要少批快发,注重讲评,讲究实效,不做表面文章。
常用的形式有:
1.注重激励,激发热情。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浏览一遍,分出等级类别,写上简单评语,打个分数,找出共性和个别的问题,在备课本上做详细笔录,确定课堂上的讲评重点。在讲评课上有针对性的点评,鼓励优秀的和有亮点的同学,再找出三、五篇各具特色的好文章,由学生当众口头朗读,由同学们点评,共同找出优点、缺点,以此为例点评这次作文的要点,表扬进步快的,帮扶不得法的,一定要褒多贬少,注重激励。
每一次作文讲评课学生都很期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期待着老师评出的优秀作品中有他们的名字,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被朗读。现在班上同学盼着写作文,写时会尽心选材、构思、立意,就是为了能成为这一次的作文之星。有的同学一篇作文哪怕是有一处亮点得到老师的褒奖,从此就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齐评共改和自改结合。从作文中选印一篇中上等水平的作文,发给大家,老师当主席,同学一齐评改,老师适当点拨、小结。其余文章老师讲些优缺点,举些例证,发给大家自己修改。修改后再交再阅。
3.互评自改。老师把浏览、记录过的作文交换发给学生。先由评改者找出其优缺点,写出“评析”;再想出修改办法写出“建议”;然后送交者本人,作者要认真考虑评改人的“评析”和“建议”;有不同见解时,可以交换意见,待心平气和后,作者自己动手在原文上作修改,直到个人认为满意了为止。最后要把个人修改文章的心得体会写成“后记”,抄在本子上再交。
每次讲评都要一、两个重点,讲评要切中要害,不搞面面俱到。在实践中,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他们读得认真,评得仔细,建议也比较妥贴,改得也比较恰当,双方都成了“主人翁”。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再教育,再提高,极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是值得提倡的。
总之,整个作文过程总是遵循着师生合作这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运行,师生合作,既充分调动了师生双方写作的积极性,引导着作文教学向纵深发展,又不断督促、鞭策着师生向高层次发展攀登,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几年来,我坚持运用师生合作这条教学规律,学生们越来越爱作文、盼作文。如今我在继续潜心研究,争取在课改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