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与教育条件优越的城市不同,在乡村,能够上学的孩子都是幸运的,农村教育条件差,很多方面都很落后,直到现在教育地点仍然是平房,供暖的设施是一个大铁炉子,学生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天你都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这对乡村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欣慰吧!
我从事教育事业二十余载,遇到过很多类型的学生:有活泼的,有安静的;有认真的,有马虎的,但我从来没碰到过像“炉子”这样的学生。
刚从农村调到镇上的小学,学生一下多了许多,我有些不知所措,学校还任命我为一年一班的班主任。学校委以重任,我必竭尽全力,我做了充分准备走进一年一班,看到了一个个稚嫩的面孔。全班共有四十三人,我向他们打招呼问好,并进行了自我介绍,学生们齐齐地对我说“老师好”,但却有一个学生从我进来就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对我没有任何反应,这就是小俊杰同学,我们喜欢叫他的昵称“炉子”。
我辗转从别的家长口中了解到,“炉子”四岁才会说话,并且会说了也不愿意说,没有人喜欢和他玩,他也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不管上课还是下课,随自己的想法,他一直很孤僻,是一个自闭症儿童。那时家长的思想闭塞,没有重视,就一直拖到现在,致使他的病情加重。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好是坏,我一直对他“不抛弃,不放弃”。
“炉子”很不喜欢回答问题,一堂课也说不了几句话,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悄悄对他说:“炉子你要是会就举右手老师一定叫你,要是不会但想举手时,就举左手,行吗?”就这样,炉子还算听我的话,当他举手时我准叫他,并给他一个全班同学都没有得到的“你真棒”的手势,炉子也会对我笑笑。
“炉子”不受同学的欢迎,因为他有些“坏”,比如往女生身上扔纸团,塞雪,偷袭男生和女生等,他的“劣迹”真的是数不胜数,一到这时候同学们就会不和他玩,远离他,孤立他,他反而更使坏主意对同学下手。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便会让同学们带上他,鼓励他和大家和平相处。
作为班主任,要比别的任课教师更忙,比如上下午最后一节课,即使不是我的课,我也要等到最后,到班级查看一下学生是否都回家了。这一看就是六年,年年如此,日日这样。记得有一天,天公不作美,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我照例来到班级,却发现“炉子”还在班级。这时天已经渐黑了,孩子也该饿了,家长也会惦记呀!我问他怎么了,他一言不发,没有办法,我帮“炉子”穿好大衣拉着他的手送他回家。我和“炉子”说了一路的话,夸了他一路,把他的小手都捂出了汗,可他一个字也没和我说。到他家门口时我说:“炉子跟老师说再见!”他竟然没有反应,头也没抬的和妈妈进屋了。后来我了解到他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他没接受批评而是任性地选择不回家。找到了原因,我又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开导他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的,而作为学生就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更不能放学不回家,让家人担心。他听了我的一番话,用小手紧紧拉住了我的手,说下次不会了。
虽然“炉子”不爱说话,人际关系也不是特别好,但他却有一个让大家都羡慕或者说嫉妒的能力,他很聪明。
他平时不属于学习认真的孩子,上课时偶尔会开开小差,人在班级里,心早就不知道飞到哪去了。就算这样,他的成绩仍然在班级的中游,尤其是数学堪称一绝,计算题从不错。有句话说得对,当上帝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自然会为你开一扇窗,上帝是公平的。
“炉子”要是犯起病来真是吓人。他的心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和正常人一样,不好的时候就像“神经病”似的。这届学生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半年,孩子们的个头长高了,力气也大了,“炉子”发病时的危害也大了。一次因为身体不适,我休息了四天去北安看病。就是这短短的四天,他闹得班级没法上课,各科老师的电话都打到我的病床前,事情还惊动了校长。校长通过向我了解知道“炉子”的实际情况,主张与其家长沟通带他去心理咨询室做检查。我病好后与校长来到他家,征求他父母的意见,他母亲当时就拒绝了,她不认为这是病。一次不行,我们又去了几次,与家长做深入谈话,从为人父母的角度,从孩子今后的生活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家长,通过家长又说服了孩子,但孩子不肯去。在学校我又找他谈心,几番努力,他终于同意了。校长联系了县里的心理咨询室,我与校长陪同家长带着孩子同行。“炉子”从第一次的不配合,不与心理老师搭话,问也是低着头,到第二次的只言片语,又到后期的自己开门就进,主动和心理老师时而聊天时而说笑。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真是悲喜交加,为自己这些年的辛勤付出,我的心里暖暖的,但也酸酸的,禁不住转身偷偷拭去眼中的泪水。在校领导的关心爱护下,我们连续去了四次,通过专家的心理辅导,“炉子”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我的这批学生即将告别小学升入中学。回想这六年,我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与生活,我的心中充满感慨。 “炉子”从一个刚入学的一言不发到现在的“间接谈话”,我知道他进步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我人生最大的欣慰!
(责任编辑 史玉英)